清代官帽怎么做?
官帽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仅帽子的制作就有多道工序。首先将乌黑的染料放在大铁锅内烧沸,再将帽筒和帽墙放入锅内用长棍反复翻搅,直到染料渗入帽筒的毛料肌理。染后的帽筒和帽墙,用黑绳子绷在木架上晾干。将帽墙上下锯齐,套在木楦上,四周用黑绳捆绑扎紧,然后在木桩上锤打,使帽墙紧实、光滑。最后用大针密缝在两层帽筒上。帽筒、帽墙制作完工,便可以进行帽顶制作。
帽顶制作一般分为帽顶圆箍、帽顶顶珠、帽顶饰件、帽顶托、帽露制作。
帽顶圆箍的制作:帽顶圆箍为扁平圆形铁片,片边上打眼48个,按八成金的铜丝掐扁后掰弯,将两孔连起来,制成一个内径约八九厘米的帽顶圆箍。
帽顶顶珠的制作:顶珠由翡翠制成,分为红、蓝、白、黄、紫、绿六种颜色,皇帝用红、黄、白珠各一,亲王、郡王用一红一白珠,世子、贝勒用红、黄珠各一,公、侯等则用宝石代替。顶珠一般大小为1.2厘米左右,珠下有铜质圆珠9个,用金丝连接。
帽顶饰件的制作:其为扁平圆形的镂空“寿”字吉祥图案。其制作为八成的金丝掐成或錾成,然后焊在帽顶圆箍上。用铜丝拧股作钩挂于帽沿内,以固定帽顶。
帽顶托制作:帽顶托用染黑的红木雕刻而成,上为覆碗形,下为方形座,上面嵌金质“寿”字,金“寿”字下面嵌一个帽顶顶珠。在木托背面用黄绸糊起一个可以安装帽顶圆箍的圆盖,用时将圆盖子盖在木托上,将帽顶圆箍置于盖中,用小铜丝拧股作钩挂于帽沿内,以固定帽顶托。
帽露制作:其用料为黑缎,里面衬白绫,缀黄色丝线织的花条6条。帽露为45厘米见方的方形帽沿,缀有9个顶钮,用于固定帽顶和帽顶托。
官帽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仅顶戴花翎就有许多名堂。翎枝有蓝翎和花翎之分。蓝翎为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仅三眼。皇帝赏赐的大臣中,一、二品武官、侍卫、亲军等,都用蓝翎。蓝翎的多少和顶戴一样,也是区别官员品级高低的标志。花翎是一种美丽的孔雀翎。按照清朝定制,大臣中只有亲王、郡王和有特殊功勋者(必须经皇帝特赐)才能使用花翎。花翎有双眼和三眼之分。三眼花翎是皇帝特赐中使用最多的翎枝。特赐的原因有二:一是为老皇妃或老皇子、老公主抬棺出殡;一是为皇帝或皇后送茶,或进宫参加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