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帽顶珠子最小多大?
清朝时沿袭历代帝王冠冕制度的传统,但冠服改制时将珠式冠上的顶珠作为区别品级高低的标志,将珠质与圆顶的大小,统一地规定在礼制之内,成为清朝最显著的标志性服饰之一,清宫帝后妃嫔等级森严,虽冠饰珠玉贵重无价,却有定制,普通王公大臣品级较低等,帽顶珠子用金、铜镀金、镂花金等质地制作,如:
正一品(即文官之最高级者)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八品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
而清代帽顶珠的制作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一颗珠子,圆珠顶;还有一种是群珠顶,由两三百粒甚至四五百粒小珠攒在一起,成菊瓣形等式样制作的花顶。
在帽珠顶的制作上,所用的各种宝石,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从成山成山的宝石中挑出的合格品,因此,清朝所用到的宝石、玉器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其制作都是经过极其繁琐的工序,而制作出的成品也极为精细。在这些珠顶中,体积最小的是群珠顶,群珠顶中的菊花顶只有0.4*1.8厘米,如此小的一个菊花顶,要由一、二百颗小珠组成,小珠的直径只有0.3厘米,用珠眼将这些小珠缝在织金绸或色绸的底子上,珠眼的孔径可想而知有多么小,其编制难度之大由此可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