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玉属于什么时期?
玉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商周时期被赋予“五德“,在汉代盛行葬玉,在清代达到了玉文化的全盛时期。
一、清代玉文化繁盛的原因
1、统治者爱好“尚方宝剑”。从史书记载来看,“玉玺”一词,最早见于秦朝建立之后。商周时期,虽然最高统治者也称“天子,”但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是“斧”。帝王随身携带的玉器,称为“刀”或“斧”。商代武王伐纣使用的是“黄斧”。“玉玺”一词,表明玉作为国家至高无上王权的象征。
2、玉料来源渠道畅通,产量巨大。玉料的来源,主要在于和田玉的大量开采与源源不断地运入,为玉器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使得清乾隆年间(1736至1795年)制作出一大批大型玉器,如5840公斤的“大禹治水玉山”(现存北京故宫乐寿堂),3500公斤的大玉瓮,2500公斤的“云龙纹四足盆”(现存台北)。
3、制玉工艺精湛:琢玉工艺达到了十分纯熟和精湛的程度。清代承袭了明代的琢玉传统,但在具体技法上,不仅继承,且有发扬。如玉器表面所饰纹样,不仅用浅浮雕和镂雕(又称透雕)加以表现,还用凸线及凹线(即阴线)勾划出纹样细部及装饰效果。这种技法,使玉器的纹饰在技法上具有了阳纹和阴纹的双重性,在艺术形式上既具有了明显的可琢性又具有线刻画的可塑性。使玉器表面纹样不仅清晰饱满,又显得精美细微而传神。
二、清代玉文化的特点
1、清代玉器种类齐全、品种繁多,“五德”玉的制作与使用已经平民化,“六器”中的玉币已不多见,而符、瑞玉、祭玉、佩玉和丧葬玉等等则大量制作,品种繁多,有较大的发展。如祭祀玉,有天、地、水、山之礼,用于郊祀、社祭和拜山等。丧葬玉,则有口含、塞窍之玉和覆身的玉衣以及用于追荐亡灵的三足乌(日神)等。
2、清代出现了玉器仿制之风,并且取得了较高成就,甚至达到“面目全非”的程度。仿古玉以仿商周青铜器为主,一般不刻意模仿原器纹饰,器表大多饰以仿青铜器的粗线勾勒纹。造型简朴无华,雕琢刚劲有力,多有“仿制”款。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仿青铜礼器的玉簋、簋式炉(多为对器)、鼎式炉、彝、觥等。
清代玉器是我国玉器制造史上的又一座光辉的顶点,清代玉器继承了我国历朝玉器的传统技艺并发展了这些技艺,使我国的玉器制作技艺达到了峰巅。同时清代玉器还以其众多的品种、宏大的规模、奇巧瑰丽的题材和精美绝伦的工艺震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