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琉璃到底是什么?
清代的琉璃主要指玻璃器,古代玻璃与现代玻璃有所不同。现代玻璃主要是由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在铅锅或池窑内,在1550——1600度的高温下熔融而成,冷却硬化速度极快,因此成品的内部还可能存在应力和未发散的气泡。古代玻璃是在较低的温度下,以硝 (KNO3)等为主要氧化物成份的矿物和金属氧化物为原材料,加上铅丹(Pb3O4)等降低高温的助溶剂,经过加热熔融而成。古代玻璃含有较高的铅、钡,所以大多数具有较高折射率和色散率。
古代玻璃的制作工艺在中国有过几次变化,战国至汉初,多为模印铸造法。西汉中期主要用失蜡铸造法。魏晋南北朝时玻璃工艺衰落,隋唐时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外来工艺有所发展。宋、辽、金、元出现了以玛瑙、水晶等硬质材料为原料的仿玻璃制品。清代,玻璃工艺开始复兴,玻璃又称广寒宫、料器、料玻。
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专门设立“玻璃厂”,内廷珐琅作和玻璃厂共同烧制“广寒宫”器物,主要为玻璃仿青铜器和玻璃鼻烟壶。乾隆时期,玻璃成为珍贵奢侈品,是官窑“洋瓷”的一种,供皇帝赏玩,不许民间染指。慈禧太后所做古玩买卖中,就曾提到:玻璃在乾隆年间是与玉、翡翠相提并论的贵重物品。
清代玻璃的颜色在早期有红、黄、蓝、绿、白等单色;后来又有各种颜色混合而成的纹锦玻璃和套色玻璃,纹锦玻璃由两种有色玻璃混合而成,纹饰五色缠绕,纷繁复杂,似绸缎的花纹,故称“纹锦玻璃”。如“套红玛瑙八成山水纹方杯”,其外层为褐色玻璃杯,内层为黄色玻璃,器内又套一无色小杯,两层玻璃分别雕刻山水纹饰,上下相对映,玲珑剔透,精美绝伦。
清代玻璃多为模铸而成,器型以仿古青铜器为主,有鼎、簋、壶等,后又发展到仿玉器,有笔筒、荷叶洗、鼻烟壶、观音等。还有创新的器物:如套料花卉形高足盘、“万岁如意”杯等。其胎体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制作精致,不愧为玻璃中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