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落款润字是何人作品?

郜文望郜文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赵之谦善书画篆刻。时逢社会风行馆阁体,其书画作品则多以碑入纸,独树一帜。他一生清贫,以鬻字画为生。在书画作品上常落“润笔”二字以明价。后人戏称赵之谦为赵润笔。

赵之谦(1829—1884),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汉族,字益甫,又字仲(zhòng)伊,号冷君;晚年在上款中常署“赵之谦”三字 ,但有时也署款仲伊、冷君等别号。浙江绍兴人。著有《悲庵居士书画过目考》、《六朝别字记》、《六朝文觚(gū)》、《悲庵居士诗存》、《在全集》、《梅庵集》、《说文新附考》、《文数拾遗》、《伪齐集古来字画赞碑跋范》等等。

他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被李刚田先生赞为“完白山人以为开,悲庵(赵之谦)先生以为极”。赵世骏先生则在《中国历代篆刻通论》中评曰:“赵之谦的篆刻在晚清印坛上自树一帜,无论是印式取法方面还是篆法的运用上都独辟蹊径,将书法、绘画、金石学问融入到方寸之间。他从文字学的角度发展了邓派,吸取了浙派的长处,为近代篆刻走出歧途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得印学界重新重视文字篆法的对印艺的影响,也为印风的审美回归奠定了基础。”可见,在篆刻领域内,赵之谦的贡献是非常之大。

赵之谦治印宗法秦汉,汲取秦诏版本的风格融入其中,对于文字的处理相当大胆,以存笔意的新隶主义来处理篆书,并加入一些甲骨文的成分,以求印文的古拙,从而摆脱了明清徽、浙两派的时风。“在篆法上,大胆吸收北朝碑刻中楷书的某些特征,与传统的篆隶体制相融合,并在实践中加以变化,创出既具篆隶笔意,又不纯粹是篆隶的篆刻新体……这种篆法,是赵之谦在汉印的用笔方法以及汉碑篆额、北魏经幢等书体影响下,参入己意创造出来的。”在边款书法方面,一变前人的楷书隶书的书写习惯,独以行书来镌(juān)刻边款文字,赵之谦在篆刻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究其原因,他的博学和才气固然重要,而他的诗文书画修养和碑学造诣的充分支持则更不可忽视。

其绘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在“无所不容”中又在“无所不杂”中追求高古之感,创造出一种新的格调。“赵之谦所写的石鼓文,是以毛笔行楷甚至草书写在宣纸上,而不是以刀在石鼓上刻出来的。所以他在写石鼓文时,用笔上受到他行楷的影响,笔画的粗细变化大,点画的使转提按姿态多,笔画方棱露锋,这些都突出地表现在这件条幅作品上。”可见,在创作石鼓文时,赵之谦并未单纯地临作,而是倾注了自己的风格和思想,从而创作出一幅字字精妙而又不失高古的作品来,以行写篆,赵之谦在石鼓文的创作中体现出了他对篆书的独到认识。其书法艺术在“以碑为主,碑帖结合”的思想影响下,走出一条充满个性的道路。赵之谦在诗文方面涉猎广泛,在《勇庐诗草自序》中,赵之谦言明自己诗文为“诗莫非诗,文莫非文”,可见,赵之谦对于诗文的创作亦非常用心。

综上所述,赵之谦是一位在书画印领域兼擅,在诗文方面亦有所建树的一代宗师。他的影响在艺术史上是极为深远的,其“印外求印,书从印入,书从画出”等思想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适用,他的“六法”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