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说明怎么写?
书法作品的题跋,是对作品本身内容的补充或评价,一般包括“题”和“跋”两部分。 书法中的“题”是指对作品的文字评论;而“跋”则是写在书后的短文,多就书作的内容、艺术上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发表个人的见解,因此也叫“书后”。 在中国书法作品中,题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往往能表现出书者的人格与学识修养。在欣赏古代的书家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时,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题跋。这些跋语或记其来源,或叙其故事,或评其优劣,或论其得失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讲,题跋的价值并不亚于它的主件——书法作品本身。 《兰亭集序》是我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见图)。它不仅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人们争相临摹、吟咏、鉴赏此篇佳作。由于历代文人墨客对此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且写下了大量的题跋,所以至今已很难数清究竟有多少了。仅清代以来就有180余人留下题跋近200则之多。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曾提出过书法的“三病”之说,即结字平正则骨体矮弱似病;笔画瘦薄则筋骨贫弱如病;笔画丰肥则筋肉臃肿如病。对于“三病”中“平正结字似病”的问题,明代书法家傅山有精辟的论述:“昔人谓‘字立右侧偏乃阳,当右旁乃阴’。余以为不然……凡字之侧右处便是阳边,故侧右必险,不险则无阳刚之气……”由此可知,他在书写时特别注意字的左部要写得“险”一些。他曾经给孙承泽看过他的手迹说:“吾书求一险绝,凡字皆须欹侧,虽俗务,亦当如此。”“欹侧”是他一生在书法上孜孜以求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