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何绍基?
何绍基(1824年-1903年),字子贞,号东洲先生、兰汀居士等。湖南道州人。清朝大臣、著名学者、书法家。 道光十七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讲学北京万松堂。与魏源、林则徐及湘乡曾国藩时相倡论。后历任浙江主考,陕西、四川学政。光绪十四年入值南书房,累迁礼部侍郎,通判江宁府。次年官至广西主考,在任提出“因势利导、善言教化”的举措,并捐金购械以除盗贼;光绪十九年被诬奏和洋人交往,革职回湘。不久被起用为四川按察使兼布政使、四川提督。后因母丧去职。晚年主讲成都芙蓉书院、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著有《惜道斋诗集》。
何绍基出身世宦之家,自幼随父念书,六岁能作对,七岁即能作诗,十二岁中秀才。他十六岁时拜罗牧为师,十八岁到衡阳从张穆学习经史文字。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中举,二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先后担任国子监博士、山东学政、四川学政等职。在此期间,曾参加纂修《皇朝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并编纂《衡阳县志》四十卷。三十八岁的时候又回到岳麓书院任教,直到五十五岁才离开长沙到京师供职翰林院。
何绍基一生重视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自少年时就已涉猎多种书体。他曾说: “少时学颜平原,老则专楷法,早岁学《争座位》,遂得遒劲。”他早年学颜真卿,中年以后致力于北朝墓志,取法《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鲁忠宪碑》以及《道因碑》诸家,晚年又参合篆籀笔法,以分隶法作行书,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他的草书师法孙过庭,行笔较孙过庭更为圆转流美,而点画的起笔和收笔多用方折之笔,结体也较为舒展从容,所以有人将他的草书称为“何体”。
何氏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学北朝碑刻,晚年尤喜李邕之险峻,又得力于二王行书,故能于魏碑楷书之上再创新意。其书法功力深厚,用笔变化多端,结字奇险瘦硬,章法疏密相间,气息古拙生新,风格独具一格。 他注重书法理论研究,著有《说砚》、《东洲草堂诗·集》、《说文段注驳正》(又名《校段注札记》)等多种著作。 在当时的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书法,尤其篆、隶书最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