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书法怎么样?

班鸣芬班鸣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蒋介石的书法主要得自其父亲的影响,当然还有后来对章草及钟繇等的研习。 据有关资料介绍,1907年前后他就开始练习书法了;1926年在北伐途中,他还曾手书“先安民而后求富”以勉励部属,并以此作为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军旗和军旗上的中竖标帜;1935年至1948年间,又先后书写过《中国国民党训词》、《国父遗教》等。这些墨迹大多收入《蒋介石书法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之中。 从上面的这些书法作品来看,他的书法是走传统之路的,从临摹入手到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得自其父亲的影响——这是由于家庭环境造成的。蒋氏父子都是喜研书法之人,而且其字也颇有相似之处一一这从下面这组蒋经国的作品可以看得出来:

虽然蒋介石的书法在笔法上更多地受其父亲的熏陶,但是毕竟他在少年时期就曾得到过康有为等大家的指点(这一点可以从他后来研习钟繇的作品中得到印证),所以他的书法还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一是注重结体,二是注意章法。

首先说其重视点画结构的方面吧! 在蒋介石的字里经常能够见到一些特殊的写法,诸如将“永”、“生”中的撇改为长撇或挑笔撇,这样会使字的结构显得更为紧凑而不至于松散;用横折钩来代替通常的“乙”字头等等,而这些特殊用法的背后则折射出他对王羲之《兰亭序》等书的刻意揣摩。 再说说他的章法布局吧! 在这方面,最明显的莫过于对章草的研究与运用: 如在他临习《急就篇》的时候,就有意将其写成章草,从而使这些原本只有几百个字的字帖变得面目全非而具有了几分险绝之势,同时也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更具有了时代特色:

其实,无论是行草书,还是篆隶楷行各体,你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到这种章草的影子。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章法处理,才使得他的作品更具魅力。 最后,再来说说对他的评价以及他的一些轶事。 对于他的书法,历来褒贬不一。但总的看来还是以赞扬者居多。比如黄君璧就说他是“民国书法第一人”[注一]。而对于他的书法大家所一致肯定的就是它的时代特征。

最后来说说他的一点儿小毛病吧! 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一个十分迷信的人,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因此他也常常喜欢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意见写在纸上请人占卜吉凶祸福或预测未来之事。。。 但不幸的是这些纸笺大多已经损坏了,好在其中有一张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它就是上面这张由日本书法家藤原重光亲笔书写的《心经》。

优质答主

从艺术角度看其字是二流的水平吧;但是作为领导人来说,我觉得他写的还是很好的……

因为政治家的第一要义是团结,而文字在传达这个信息时是最为直接的媒介之一(当然还有语言),所以好的字体对于领袖的团结功能非常重要——毕竟你写的丑的话大家看着也难受啊! 其次呢就是实用主义嘛,一个领导者当然要务实了(虽然这种“务”是不是必要的就另说了╮( ̄▽ ̄)╭ )。作为一个领导,尤其是民国时期和台湾时期的领导,他的字应该做到的是简洁、易读以及端庄而不是漂亮;否则你去看看国民党内其他大佬的字就知道为什么中正的字算好了的了。

汪金慢汪金慢优质答主

蒋介石有极强的书写能力,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蒋氏风格。他最喜爱的书法大家是王羲之和颜真卿。蒋氏书法,楷隶行书均有研习。

对颜真卿的勤礼碑更是情有独钟。行书颇类沈尹默先生一路;楷书以颜真卿一路;章草写过索靖的出师颂;汉隶则是汉开通褒斜道刻石一路。早年的书法从王羲之兰亭十三行中汲取了养分;并大量从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中获得营养,同时对颜真卿的自书告身也颇为喜爱。对颜真卿,他一生临池不辍,所以他的书法风格更接近颜真卿的书法特征。

蒋氏在早期的日记中有记述其学书过程,如三日临颜真卿碑,几日专临王羲之,几日专精写字练习等等。可见他那时是相当重视书法的,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对于临池时的执笔方法,他曾经请教当时的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沈先生亲笔复函,推荐五指执笔法,从蒋中正先生书法的字形来看,应是采用二指单钩法执笔,由于书法功力不足,导致字体软弱无力,其主要原因是中锋用笔方法没有掌握而至。从蒋先生的书法中可以发现,他的用笔中没有很明显的提按关系和粗细关系,笔画大多显得平直平淡,这一点在沈尹默先生的书法中尤其突出,沈先生的笔画也是平直平淡,少提按轻重转折。蒋的书法,无论楷书行书均是自右而左逆入然后书写,楷书在转折时有圆转而无方折。

总体来讲,蒋氏书法属于中上功力,从艺术角度来看,称不上太高的艺术性,作为一位政要和军事家,能有如此的书法功力实属可贵,他的书法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我们客观地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剖析他的书法作品,其在笔划、结构、章法上和历代大师比较是有明显差异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