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书法值钱吗?
2010年1月,在《中国收藏》杂志“藏品推介”栏目中介绍了两幅行书作品——一幅是王蘧常先生的行草《心经》(图一)和一幅为当代书家刘炳森的隶书《赤壁赋》。这两件作品都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且都曾在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拍卖过,一件估价5万—8万元,另一件拍前估价3万—5万元。 王、刘二位先生的作品都在拍卖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且从价格上看,两位先生的水平也差不离儿,那么为何两人的书法价值会存在这么大的落差呢? 笔者以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代因素不同。 二人生活的年代不同,所处地位也有所差别,所以其作品的受众面也会有所不同。
王蘧常先生生于1900年,逝世于1989年,一生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北洋政府的统治、国民党的独裁、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而刘炳森先生则生逢共和国建立之初,少年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青年时代又恰逢文革动乱,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历经坎坷。二人所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环境各异、人生际遇更是千差万别,但是二人的爱国之心却是一样的炽热。 从这一点上来说,作为现代人的刘炳森先生更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个性特点有别。 二人均以篆隶见长,但从他们各自的行草书作品中仍能看出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来。如王老的书风严谨、整肃,用笔结字一丝不苟,笔画间少有牵连牵带处,显得格外规范整齐。而刘老作品中的线条则显得更为厚重敦实些,结字上多取隶书中夹有篆意的特点。
第三,艺术追求有别。 在《王蘧常传略》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他的书法创作,一向重视古意,提倡古法。他常说,‘学古不求似,是舍本逐末’,还说要‘把古人的墨迹当作自己的老师来读’……他强调‘法古’,却不迷信古人,主张‘变法’,反对泥古不化。他认为,对古代的优良法度要加以继承和发展,不能原原本本地照搬过来,否则就会成为毫无活力的死法。” 而刘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几十年来,一直遵循着这样的理念:努力探索具有时代感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道路……” 从这些话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王蘧常还是刘炳森,他们对艺术的追求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去创造新的艺术领域,而不是固步自封、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