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述中国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演变清晰。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直到草书、行书,有着完整的体系。 就象我们的汉字,是拼音文字不可比拟的。每一个字都有其合理的结构,每一个字体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与风格韵味。
我们现在的印刷体,是现代书法家根据古代字体的结构归纳出来的,是最规范的书写方式;而古人练字,都是从临摹古帖开始的。比如我们练习钢笔字,最先要临《毛笔千字文》,这是最规范的入门字帖。 同样,练好硬笔字,先要从楷书开始,唐楷是首选,王羲之、欧阳询的字都适合作为楷书的练习对象。
至于草书和行书,更是有王献之、王羲之、孙过庭等历代名家传下来的法帖可供学习。 中国绘画也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在学习西方绘画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西方文化;学中国画也是一样,也要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学好。就像外国人学汉语,如果仅仅用英文单词来学习中文词汇,是不太可能的。必须要了解中国文化,才能学好汉语。
学过中国画的人都知道“笔墨”这两个字很重要。笔墨是中国画独有的工具材料。纸墨相发,笔随心转,通过轻重缓急的笔墨变化,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书画同源”,中国的书画是紧密结合的两个艺术门类,又各自有着鲜明的特点。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书画是以笔和墨为基本工具创造的艺术形式,具有无与伦比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中国画简称国画,其技法与工具的使用有特殊的规定与要求,并形成了独特的基本表现语言与美学思想。“书画同源”,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在数千年发展历史中一脉相承。
中国书画艺术的源流问题,历来有许多学者从文字、绘画、金石、美学、思想等诸方面进行考证探索,其中关于书画同源的观念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一大特色。书画同源说,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即有“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德,如也者,犹如也,书之为言如其学如其才而已。故谓之书。”之说,汉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序》中称:有虞(舜时)已降,政由画象,古之圣哲穷理尽性,于是图画乃进。轩辕,画八卦,造书契。苍颉,以像云物,类其鸟兽,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文以代转,系表万物,以细画记之,古文遂起。黄帝,画蚩尤形象以感训。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以包林峦之气韵,行于墨迹。以见其神……存大象而已。此数之相准也,故《论语》云,质于文,文以附质。又曰,言以足志。书之于画,如言之于论,即《语》、《论》大旨乎?
汉代班固《书艺术》:“秦丞相李斯见周太史仓颉篇,善之,斯亦改作仓颉篇,或同或异。”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书之传流,万里殊风,汉晋而下,别成蹊径,钟繇点暮,太傅乃精。”唐蔡希综《法书论》:“上古以来,文籍用字,至仓颉时,已悉用物景之形,始有六书,以记人情言语,万事之象形。先贤造字之时,已不轻为,至于作书,又加功意,其字形点、横、波、折,有若飞鸿之在云霄,落霞之徘徊,轻烟、明月之纵横。”此以文字为书法言之。
《旧唐书,薛稷传》:“善书,尤妙于楷。”王羲之《用笔赋》:“观虎字兽形,熊著人状,蛟螭蛇蝎,飞鸟霄游,龙豹纵横,鸾凤翱翔,玄龟折甲,灵蛇圆廊,折若吴剑,弯若钩鋺,凶威齐设,神灵且光。或若汉灭匈奴,白环西献,周穆巡狩,王母移帐。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能肉貌;事圣贤之兴,有国褒贬,而笔迹劲奇,英风凌厉,后学之徒,望之敬肃。是圣人得象,妙尽性情。”可见自古以来,就将文字和书法同绘画、器物之形联系起来,把画的特征归为“妙尽性情”,把字的特征归为“得象”。
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说:象形之质,写物之功,与夫不形之状,无形之象,言存者默,声闻者音,意明者幽,心是者非,有迹无迹,是之谓道。宋陈与义《夏日大圆亭观画兼怀子瞻先生》中有“画如老默有鬼工,能向毫端作化城。欲见古人无羽翼,画前深悔口谈禅。”的诗句。清方玉润《汉学商言,文字》中说:“书画一理”。上述这些文字和论说,都可以从不同侧面理解书画同源这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