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馆阁体书法?
“馆阁”,即馆与阁的合称。北宋时在京师设置有龙图、天章、宝文、显忠、徽猷、大观、玉章等七阁(后增至十阁),收藏历代典籍和御书、石刻;又设翰林院、秘阁为机构,内分几局,分别掌管文字校勘、书画整理之事。南宋时,上述部门大多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故又称其官署为南馆、北苑或南苑。当时凡入翰苑者多为词臣,以文学、技艺见用于朝廷,其中多善书法者,如宋四家中的东坡、米蒂皆曾供职于秘阁;欧阳修、赵明诚、王灼等人亦均系翰林学士;而苏轼则曾任端明殿学士。所以后人往往把入翰苑者的书法称之为“馆阁体”。 明代陶宗义《辍耕录》载:“近世文人往往喜学苏黄书,谓之‘馆阁体’.以为实用之具,而不知其为不若也。此论甚卓。”从这段记载可知,“馆阁体”作为一类字体的风格特征被世人认定是始于宋代而非明初。其实,自中晚唐以后已出现了这一特点,只不过那时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名称而已。元代赵孟頫的楷书,清人刘熙载誉之为“天下至美”。但正如他本人所说:“吾书思如老翁临池,意似幼童于语。”这就是说,这种字虽然十分讲究法度,然而却缺乏个性。后世的人便以其“思如老翁临池,意似幼儿学语”(引自启功先生著《〈书法常识〉 序言》)的特点,来概括馆阁体的风格了。
那么何为馆阁体的具体风格呢?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揖·文质卷》中指出:“馆阁诸公,每得晋贤笔迹真本,必模刻上石。其用笔略同而体态颇异者,必选摹数本,各印数百千册,分发各省学台,令试帖用之.于是此六字遂成天下公样矣。”据此所述,所谓馆内体的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横平竖直,间架结构规整严整,字形大小一律,无起伏、轻重变化,无行距章法。 馆阁体就是当权者为了取士,为了便于阅卷,按照他们自己的审美标准所制定的一种书体规范,它使书法家们不得不放弃个性化的书写方式而去追求一种所谓的正统化和规范化。因此,它是具有典型的社会功利性的书法作品。同时由于它又是一种比较易于掌握的实用型书体,再加上它的官方属性,使得它在科举考试中成为首选的书体,从而影响了大批的考生及社会上的许多习书者,导致社会上流行起了这样一种书体。这便是馆阁气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