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坛都是什么玩意?
首先从个人观感说,现在学画的人很多,真正能坚持下去的很少,而能够踏入这个行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能看到这个答案的人应该都是具有绘画基础的,因此我说的可能不太适合初入门者。 就题主所发的这些画面来看,题主应该是具有比较扎实的绘画基础,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是,问题在于题主是否具备在这个行业继续深耕下去的能力。
目前整个中国绘画界是一个什么现状呢,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绘画中的许多技法已经没落,现代技艺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整个绘画界处于一种没有标准、没有规则的一种自由探索的状态中(当然这跟政府的不干涉态度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想在中国画画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导师或者任何一个既有形式可以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依靠你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能不能在这个领域坚持下去取决于两个点,一是你有没有足够强大的毅力能够在如此混沌的环境中坚持下去,二是你的天赋能否让你在坚持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无论前景多么渺茫你都即将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反之,建议你及早放弃,以免浪费时间、精力与金钱。 对于题主所说的“搞美术没钱赚,还要挨骂”这一点我非常有感触,因为我也是从基层开始一步步走过来,早些年我一直坚持在画室里教学生画画,同时自己也不断地创作,这样做虽然积累了不少作品,但经济收入微薄,很多时候连生活都成问题,更不要说赚得钱够不够交房租了,因此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好在如今终于熬出来,终于可以靠画画养活自己了。
对于题主所讲的“现在的人讨厌画,还讨厌学画的人”我的理解是因为现今的社会竞争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在工作之余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进行其他的业余爱好了,更何况学习绘画这样一件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的一件事情。加之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各种短视频充斥在大家的手机里,更加减少了大家观影追剧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进一步压缩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关注度。
总之,做任何一件事要想成功都离不开三个要素,即坚持、天赋以及机遇,少了任意一项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希望能帮助到你。
在中国,画家是被人轻视的职业。我们看看,中国人对不同职业,尊称的词语,就可以看出。
对商人,我们称“老板”、“老板娘”、“掌柜的”等等,是老板就是当家的了,地位自高。对技工,比如木匠、瓦匠、电工之类,我们称“老师傅”,在技术上的老师,也是有学问,有资格的人了。对医生我们称“大夫”、“先生”、“医师”,都体现了一种尊重和敬重之意。对农人,我们称“大伯”、“大爷”,这同样是尊敬之意。对教师,我们尊称为“老师”,当然,这体现了最为尊贵的对待。那么画家呢?
我们称作“画匠”,连“老师”也算不上。叫“某某画家”听起来有点不习惯,觉得有些肉麻,而叫“某某画匠”就顺嘴,就好听。什么缘故呢?因为人们觉得,商人“有钱”、技工“有师”、医生“有救”、农人“有粮”、教师“有德”,商人是物质创造者,医生是生命呵护者,农人是衣食造就者,教师是精神引航者,所以他们都有社会价值,都有让别人尊敬的地方。而画家是纯粹的自身利益追求者,他画他的画(这是给自己画画呢),他靠“卖”给别人作品而获得报酬(别人的欣赏是靠逼出来的),他对社会没有直接的贡献。所以,说画家是“画匠”,是称职的。
中国传统的中国画和传统京剧一样,都属于贵族艺术。它所需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无以附加的才华。所以,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职业的画家,真正称的上大师级别的那些人,如王羲之、米芾、苏轼、黄庭坚、张择端、倪云林等等,他们都不靠写字、作画和变卖字画为生。
而事实上,那些真正的书画艺术大师,也不屑于靠卖字画来糊口。所以,中国的画廊,所经营的字画,都是那些二三流下笔匠的手艺活,而真正的书画大师,不是不卖字画,而是没有时间给你“订画”,他有的是“订画”的人。那些大画家从来不必为生计发愁,从来不用担心靠写字画画养活小甜甜。
其实,“匠”并不是什么贬称,什么低级之称。木匠、瓦匠,还有石匠、铁匠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有手艺,手艺好了,就是“老师傅”了。手艺是一种“技术型”活计,是靠长时间的钻研和练习才得来的技艺。如木匠、瓦匠、电工之类,就是有“工匠”之手,他们所造之东西,都带有“工匠”特点——可“复制”。所以,木匠打了桌子再打第二张,还打第三张甚至一张桌海,只要他愿意,而且第二张和第一张差不多,三张、二张都差不多。画家也有手艺,也会画画像,只要他愿意,也可以为第二人、第三个人甚至一百个人画像,而且每一张像都是那么的逼真和传神(当然,为一百个人画像,他的功夫还是相当了得的)。这就有了一个问题,画家可不可以叫匠?
在职业化之前,画家不能叫匠。在职业化之后,画家又可以叫匠了。因为以前的画家,靠的是情感流露和才华彰显,下笔如神,一挥而成,那是“创作”。现在的“匠”,是靠技术来“造画”。在“匠”的字典里,没有“情感”和“才华”。职业化画家,靠的不是什么“创作”(那是大师级的行为),而是技术加工——造画。造画的手段就是“临摹”。
我们看看中国美术馆或美术馆里那些字画,什么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那里的字画作品多得数不清。不要说是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他们作品有多,就是你我这样的平民也有多的是。这就是临摹的结果。临摹是中国职业画家的绝活,也是造就画家的“大学堂”。
一个学徒,只要能临摹出一幅吴昌硕“有像”,他就是“吴派”弟子了,他就有资格自称是什么什么吴派大师了。当然,仅仅能“有像”是不够的,还要在“有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能称为“大成之吴派”。
临摹的手段主要是“反贴”。把吴昌硕作品拿到灯泡之上,把宣纸反贴于作品之上,照着笔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