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讲授书法是什么?
1972年秋,林散之应南京艺术学院之聘主讲古代书法史课。课程讲义经整理、补充后由南京艺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1985)。 这是林散之先生书法研究著作中唯一一部公开出版的讲稿性著述。
这部书的出版,为研究林散之的书法作品以及他的书学理论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写于1971年至1974年间。其基本框架是按书体演变顺序来安排的,每一章都附有古帖墨迹或刻石拓片等。在论述过程中,编者对林散之笔谈内容也作了必要的增补和解释。全书共分十章,分别论述了甲骨文与金文的源流及其结体特点;秦篆与魏碑的关系;汉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简帛书与汉隶的区别;魏晋以来楷、行、草的发展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每章后均配有选辑自《书林藻鉴》、《艺舟双楫》、《论书杂说》等有关古代书论的书目,以供读者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此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古代书史教材,其中也有不少独到见解。如他认为“大篆就是金文”这一结论就很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又如在论及隶书形成的原因时说:“东汉人知道从简到隶的转变是必然的了……所以东汉人说隶体出于仓颉”(第36页)。此语颇见功力。他在书中对《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等隶书名石的评析也很有说服力。当然,作为一部编写时间较短的讲课提纲,书中自然免不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种种原因,作者未能将原稿全部刊布出来,而只选列了其中的部分章节和部分选目目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没能公开发表,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之事。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已刊出的章节中窥探出作者的一些主要论点并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据本书编者在“序言”中写道林散之先生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还常向有关专家请教有关专业知识,他们曾把《六书通》、《书苑菁华》等古典书籍借给林先生,这对林先生来说可谓是如鱼得水啊!由此可见林先生的刻苦勤奋,虚心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