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白孔雀吗?
有的,《太平御览》卷九百一十六引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云:“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北有文庙,世传汉世孔子栖迟之处也。堂前有数树,状如白孔雀。” 这段文字的上下文是说孔庙里有几棵树形状像白孔雀,读者也许感到奇怪,这树还能形状像鸟?其实这里的“树”指的就是花,所谓“树状如白孔雀”就是说这些花的样子像白孔雀,因为古人说话比较含蓄,又不像现代人这样喜欢打比喻,所以用了这么一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句子。
我小时候在乡间,看到路边开花的树,常听老人说这树样子像马,那树样子像狗……这都是形容花的样子像某种动物或者道具。不过现代语言比较灵活,有时候也会用“树的形状像……”来说明花的形状。 我在《中国树木学问大观》一书中就看到过“树的形状像……”这样的表述—— 这里把树的形象比拟成各种动物,说明这种树的花一定是有观赏价值的。
白孔雀在古代就有,只不过极为罕见罢了。中国自古就有关于白孔雀的记载。
1983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附近的隋代窖藏中,曾出土一件白玉雕孔雀。这只用上等白玉所雕的孔雀,通体15厘米,宽7厘米,厚1厘米。所雕白孔雀为鸳鸯式造型,两只相偎,首尾相对,曲颈抵背,作交配相吻之状。白玉所雕孔雀,连冠眼、羽毛、爪喙、足胫以及尾翎上的花纹图案等,都琢刻得十分精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据文物鉴定家考证,这件白玉雕琢的白孔雀,是隋代玉器中的珍品。
我国历代的史学家、文学家对于孔雀都有着很高的评价。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孔雀,羽虫之长也”。汉代文学家、哲学家扬雄在他的《琴清英》一书中,把孔雀“冠景翼晔,文质孔彰”,作为“羽族之长”。三国时魏国人刘劭在《赵都赋》中也有称孔雀为“羽族大丽”,“羽类雍容”美称。
古人不仅把孔雀称为“百鸟之王”、“羽族之长”,而且认为孔雀在我国是“祥瑞”的象征。如《开宝通宝》和《宋稗类钞》等古书中记载:宋开宝元年(986年)二月,在汴京城郊的相国寺中,曾“忽有白色孔雀三只,高六尺许,翔翥殿脊上,观者万数,以为吉祥也。”
《辽史》一书中记载:辽大安七年(1095年)七月,北京以东的懿州(今辽宁彰武县西),曾捕获一只高七尺多的白孔雀,人们都认为是“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