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人民币在升值吗?

冉庆春冉庆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015年底,一美元兑换6.1783元人民币。 今天是2019年5月20日,一美元兑换7.1437元人民币。 四年时间,外汇市场上演了一次“惊天逆转”。 2015年时,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向好,外资不断涌入,我国外汇储备创下历史新高。 但进入2016年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连续削减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预期,从年初的1万亿美元降至年末的7000亿美元。 同时,美联储加息步伐导致海外热钱流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为稳定外汇市场,央行开始抛售外汇,至2016年年底,外汇储备规模降至62.47亿美元。

2017年开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外贸进出口顺差扩大,外储规模水涨船高,到2019年3月底已经达到31078亿美元。 但是,如果计算过去四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按照2015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1美元兑6.18元人民币——就会发现,这四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实际上只升了7%。 如果考虑通胀因素,即以2015年的物价水平来计算,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反而下降了8%左右。[1]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正常情况下,贸易顺差会带动外汇储备增加,进而支撑人民币汇价上升。但2017年至2019年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外汇储备增长和人民币升值,背后的根源在于其他经济体贸易逆差的加大以及这些国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降低。 在国际贸易中,有一个统计口径叫做“进口总额”(import value)。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不同国家(地区)出口商从事货物买卖所取得的收入总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出口总额”。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地区)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时就会形成贸易逆差。

近年来,我国的进口总额越来越大,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17%和11%。尤其是2018年,进口总额达14.33万亿元,贸易顺差仅有2702亿元。这意味着大量的国际贸易顺差被进口总额增加了大量抵消掉,导致外汇储备增长乏力甚至明显下降。[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方面是因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工业空心化,制造业的对外转移。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发展,欧美国家纷纷采用量化宽松的政策,大规模印发钞票、降息,试图通过金融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除了直接投放的基础货币之外,它们还通过购买资产的方式(主要是买国债)向全球输入通胀,鼓励全球资源向它们的产业转移。对于像我国这样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政府的这一招效果非常明显。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6年至2018年间,美国每年都要多印大约1.4万亿美元的钱来买我们的产品!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按14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个人要多缴纳800多元的税才能填补财政的窟窿。如果算上2019年,这个数字还会大增。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净出口约15万亿人民币,其中9.75万亿来自政府调低的出口退税率,5.25万亿来自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3]

除了增发钞票以外,西方国家利用自身货币主导地位,逼迫其他国家就范。作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我国曾经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唯一的正增长大国。巨大的经贸顺差让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 但是到了2018年后,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在中美贸易战和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欧美各国开始限制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我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下降。虽然2019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有所回暖,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有专家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国外需求可能仍然低迷,我国进出口总额有望保持低位运行;而且由于国外通胀水平较高,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加之很多国家对我国采取了限制措施,进口总额很有可能出现回升。若上述预测成为现实,那么过去几年我国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有可能流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