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透的翡翠手镯好吗?
如果是不通透的,那就要看“不通透”到什么程度了—— 翡翠,按透明度大致可分为: 玻璃种、冰种、糯化种 三种,越透明、越清莹透亮越好; 而按通透性又分为: 半透明 —— 糯冰种 半不透明 —— 冰糯种 不透明 —— 瓷地、豆地 从上图可看出,翡翠的通透度由1到2是渐进的过程;而从2到3则是突变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豆底”——完全不透明的翡翠) 所以,在评估翡翠的通透性时,应从两方面综合考虑: 一是翡翠的种水(如冰种、糯冰种等);二是翡翠的底(如冰糯底、豆底等等) 如果把上述两种情况都考虑进去的话,那么,就不存在完全“不透亮”的翡翠手镯了! 当然,我所说的只是通常情况的判断,凡事都有例外,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翡翠的评估,一般有如下几个标准: 一、种:就是指翡翠材料的结构细腻程度。 结构越细腻,则透明度越高,种也越好 二、色:翡翠的色调是决定其价值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好的绿色,行内称为正、浓、阳、匀,其中又以“阳”为最佳;而紫色的优质翡翠,颜色要纯正(紫红除外)、鲜艳(如茄紫色)、均匀分布。
三、水头:就是行内经常提到的“通透感”,或称“质地”;指翡翠的透明程度,它是指光线能够透过翡翠的量,即“光线能在翡翠中的穿透力”,这种穿透力的强弱,就叫做“水头长短” 四、底:底主要指翡翠的绿色及其相互之间的融合性和底色;优质的底,能使绿色的鲜烈程度得到提高。 五、工:就是翡翠的雕刻工艺水平 六、瑕疵和裂纹:对翡翠影响最大的,除了颜色之外,恐怕就要数裂绺和杂质粒状矿物包裹体。一般来说,裂绺对翡翠价值的危害极大,而杂质粒状矿物包裹体的存在,则会降低翡翠的品质和价值。 这些内容是我之前写的《翡翠知识》的一部分,如果您觉得有用,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阅读全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