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都在石头里?
因为翡翠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形成了纤维状矿物集合体(主要是硬玉岩),这种矿物集合体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宝石的光泽和透明度,同时也为染色提供了方便。 但是天然形成的翡翠一般多为淡绿色或深绿色的软玉,颜色不均匀;而且由于含有微量的铬和铁元素,会在表面上形成色带分布或者点点色斑。这些瑕疵会影响翡翠的品质,导致它的价值大打折扣。所以天然翡翠中那些颜色均匀、干净少的最为珍贵。
为了让普通大众都能拥有一款“绿色”的翡翠饰品,人们想到了用人工的方法给翡翠染色。也就是在工业过程染制染料,再通过加热等方式渗透进翡翠内部,改变其原有的色彩特征。 不过人工染色毕竟不是自然结晶形成的过程,所以在染色处理之后会留下明显的染色剂痕迹,如颜色分布不均匀、表面有凹坑或斑点且局部颜色发白等,都是人为染色的证据。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烤瓷”货,这些所谓的“烤瓷”货其实是经过强酸浸泡腐蚀后,再用人工上色的一种假货。这类假翡翠通常用料粗糙,工艺也较落后,经不住细看,往往表面会有明显凹凸的色块,整个成品的颜色也会呈现出“漂浮”感,仿佛随时都会“脱落”下来。
翡翠的形成和其他的宝石不同,一般翠石是在地质运动中从母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于异地,经胶结成新的岩石(砾石层)中;还有少部分的翠石是保留在原生矿床中。所以说,翡翠是次生矿产。
宝石学家认为:大约在七千万至九千万年以前,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还是深不可测的海域,海底积累了厚实的碳酸岩,由于地壳运动,海底上升,同时海底还涌出了炽热的花岗岩。在这些花岗岩的作用下,碳酸岩发生热液变质,逐步形成了具有玉质的硬玉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璞玉”,后来又经过地壳的变动和其他外力的作用,形成了砾石。随着冰川、流水作用将这些砾石冲蚀、磨圆搬运,在平缓的地方沉积下来。同时混入了一些其它的风化产物,后又经胶结,形成新的岩石——翡翠砾石层。后来,由于喜马拉雅山继续抬升,使翡翠砾石层重新上升成为陆地,这就是翡翠矿床。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原生翡翠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它们抗风化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一部分保留下来成为翡翠仔料,另一部分被蚀解磨碎,剩下较重的,混在“水沙”(富含铝、钠等矿物)中,成为“水石”。水石在生成过程中经受了“水沙”的交代,使一些次生色发生,同时使黄玉和绿辉石含量减少,硬玉含量增加,这是水石颜色的好坏在仔料中不易出现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部分原生翡翠岩在花岗岩的继续作用下,因受温度、压力而发生变质,部分熔融,在地下裂隙中迁移,再次沉淀在新生的大理岩中,形成动力变质翡翠岩,也被称为“老坑”或“山石”。
从上面可知,有的翡翠被蚀解磨碎,变成了砾石、次生矿,在生成的时候经受了“水沙”的交代作用,颜色不易出现好;只有部分翡翠被搬运、胶结沉淀下来,形成了翡翠砾石层。因此,翡翠大多是在石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