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中的底是什么?
学艺不精,浅谈看法。 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底。这个问题挺复杂,得从翡翠的形成过程说起。 一般大家都听说过“岩浆”这个词,但却未必知道它的科学定义——地质学家所说的岩浆,是指地壳深处的一种高温熔融状固体物质(高温下,固态的物质为液态)。这种高温熔融状固体物质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出来,也可以由岩浆侵入其它岩石里。 有些岩浆接触空气后,会干燥结成一块块晶状物,这就是玛瑙或玉髓了;有的岩浆含有无机盐矿物、微量元素和水分,在经过长时间的搬运和积累之后,最终形成翡翠。我们可以把构成翡翠的矿物质总称为“翡翠岩”。 所以,在翡翠内部,应该有类似玛瑙或者玉髓这样的结构,否则就是石头了。而能够充当翡翠岩的矿物晶体之间互相交织形成的基底,我们就称之为“底”了。 当然,有“底”不一定就能形成好的翡翠,就像玛瑙玉髓,如果没有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它只能是一片漆黑的水晶。但要是有了这个条件,再加上其他物质的参与,它们就可以呈现出美丽的花色了。
对于翡翠来说,“底”的作用主要是承担色素。当我们观察一件翡翠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是颜色,其次是质地(水头),最后才会想到底子。所以,底子好不好,主要是看它能够承载多少颜色而已。 通常来说,底越干净,颜色表现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一块料子,有的人切出来了绿色的翡,有的人切出来的却是黄色的黄翡。因为绿色的色素在干净的底子上更容易显现出来,而黄色的底色,更容易遮掩绿色。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制作的翡翠更漂亮的话,就要尽可能选择底色干净、颗粒细腻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