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功名应该戴什么翡翠?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文化中读书人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自隋唐诞生科举制度以来,它是社会底层出身的文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受广大读书人的推崇。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最终废除。而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代,许多民间收藏的科举文物、文献也流落到海外。
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传统文化回归的大趋势,人们对于古代文房用品如砚台、毛笔管、墨块等越来越青睐有加;而与文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房用具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就包括用来装盛试卷的卷盒。 所谓卷盒,又称“卷宗”、“卷子匣”或“考篮”,是一种用来存放试卷的盒子。它一般用木料制成,有盖,上面雕刻着花纹图案,古朴美观,颇具韵味。
根据用途不同,卷盒又有“贡院卷盒”和“乡试卷盒”之分。前者用于存放皇帝举行的进士考试中的试卷,后者用来保存各省举行的乡试考试试卷。由于这类器具主要是在科举考试中使用,所以又被称为“科举文具”。
目前市面上见到的最多的是造型典雅、做工考究的清代贡院卷盒,这种卷盒通常为木制长方体,一面刻印有吉祥纹饰,另一面则书有“状元及第”、“连升八角”等吉祥语。 至于在明清时期,考生们进考场到底是否要用到这样的卷盒,现已无法得知。不过在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就有关于考生进场需用卷盒的详细描述——“入场门,两旁号舍俱有。每号十个学生,共一千个号舍。内分五经,每一经设一主司。……至晚,各生将笔墨纸砚、茶果点心之属,一齐搬进号舍。收拾已毕,各归寝室,关了房门睡觉。次日,早饭后入内,各按甲经出题,共五百道。每道题目,作一篇破题、起讲;中间发下四书,读熟,写字;书后又有诗、赋、古文之类。一日不吃不喝,只在号里做功课。到晚,主司点完灯,众士子做起文章来。每日三餐,饭送在号舍门口,由士子自己取食。夜间,主司巡更,众士子息了灯,各自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