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种翡翠怎么来的?
张祥最佳答案
“冰种”这一称呼来源于高档玉石的品类,是业界对于玻璃种翡翠(纯净度与透明度接近)的一个形象描述——犹如品质极佳的冰块(晶莹剔透) 。不过其内部仍然是含有颜色的,只是相对于玻璃种来说更为淡一些。 根据行业定义,冰种翡翠的透明度一般大于半透明,属于透亮的冰样质感。在光照射下,可以清晰看到其中呈纤维交织结构的水沫子颗粒;在强光下可见晶体,但在普通光线下基本上不能观察到明显的结构。
市面上很多优质的玉质翡翠,由于肉眼很难看出结构,往往会被误认为是玻璃种或者冰种。比如下面这两个镯子,肉眼观察都是细糯到冰种的质地,实际上都是用高级别的玻璃料做的: 虽然肉眼难以分辨内部结构,但是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即使用10倍放大镜仔细观察,也可以发现其中的晶粒,所以不要认为没有见到结构就认为是冰种了哦~ 同样,如果拿个高倍的放大镜子去照镶嵌好的戒指,会发现其中的金属架其实是由一颗颗小晶体组成的,这些就是翡翠的晶粒了: 其实这些优质翡翠的内部结构,在切割成薄片后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如果切得够薄,甚至能够看到其中的翠绿色,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色彩。
翡翠形成于古老的三叠纪,在距今约2~1.3亿年前,当时世界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劳亚古陆(即今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雏形)和冈瓦纳古陆(即今南美洲、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大陆的雏形)被广阔的特提斯大洋和劳伦古海相隔。缅甸恰恰就位于古地中海——特提斯洋的东段,当时那里是一片大海洋。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自然在海底沉积了许多石灰岩层。石灰岩是由细小的方解石颗粒组成的,它致密、坚实,是形成翡翠的最理想的成矿母岩。
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挤压,在巨大的压力下石灰岩层向深处插入,同时岩浆热力也向深处下潜。在石灰岩层被向下推移的过程中,又受到附近其它含有钠、铝、硅、钙等元素的脉流岩浆的蚀变。在一定的温度(300~500℃)、压力(750~1000Kpa)和化学物质的长期(约几十万年—数百万年)作用下,在距地表数千米的深处才逐渐转变成翡翠。
然后经构造变动,地壳部分抬升后,这些深深埋藏的翡翠老岩体随着地下水沿深处断裂带上升。在上升过程中遇到障碍时,部分富于粘土质的翡翠就在此处被充填沉淀和交代取代下来。这些翡翠经过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不断向浅处转移。当冰川融化和雨水汇集而成的急流不断地冲蚀掏空上部岩层时,下面的翡翠原生矿就会突然坍塌崩落到山坡上,形成原生矿床。崩落的翡翠经流水侵蚀、冲刷,再搬运到山沟和江河里,形成翡翠的次生矿床。
翡翠就以这样的方式沿着江河不断向下移动。在上游的山坡和河床中,常可找到数十公斤乃至几百斤重的翡翠大砾石,甚至可以找到长达15米、重3800吨的翡翠岩石。在中游,砾石经流水继续冲涮而变小,形成水蚀圆滑的卵石、漂砾。在下游的冲积扇和河流入海口处,因水流分散,搬运能力减弱,翡翠石块磨得更为圆滑细小,其中的基性角砾石则全被冲掉了。在海浪的不断冲击下,小块翡翠又磨成了碎粒,形成了被称为“水石”的著名翡翠品种,主要产在雾露河的下游河湾和入伊洛瓦底江的口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