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玻璃种翡翠如何鉴定?

练花杉练花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学艺不精,见谅! 清期已经普遍采用打光鉴别翡翠的方法了,跟现代的方法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打光来观察翡翠内部的结构(有无裂痕、棉状物等)和颜色分布情况(是否有色根、色调浓淡变化情况等)。 但当时没有“玻璃种”这一说法,这种种水好的翠料一般被称为“老坑”。

不过虽然名为“老坑”,但它与近代的“老坑”含义并不一致。 “老坑”在明代多指产于缅甸掸邦的翡翠,清代则专指出自瑞丽地区的翡翠,而现在则泛指一切品质优良的翡翠。 至于“新坑”,则是指明末清初时期由云南思茅地区开采的翡翠。因为年代较近,质地不错的“新坑”翡翠往往带有黄色调,因此也被形象的称为“黄夹绿”或“干黄”。

当然,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坑翡翠也不是完美的,其最大的弱点就是结构不够紧密,所以在打光状态下常会看到内部的纹理或结晶颗粒。 所以判断一块石头是否为老坑翡翠并不是绝对的,还得看其具体特征才能最终确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老坑的概念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宽泛的定义,并不能把“老坑”与“新坑”完全割裂开来,因为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新坑也可形成老坑。

比如当“新坑”受到外力压迫而抬升时,如果压力足够大,就可以将其内部结构压密,从而在形态上转变为老坑。所以不可固执的认为只有“新坑”才能养出“老坑”的效果。

党参党参优质答主

玻璃种得名于其内部结晶颗粒接近于零,整体的通透感达到翡翠中的最佳,给人以晶莹通透如玻璃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玻璃种,玻璃种翡翠中包含黑色、白色、绿色等颜色种类。

翡翠玻璃种的鉴别方法:

1、胶重看颜色,B货的颜色多呈放射状分布,C货的颜色多呈浸染状、团块状分布,这是由于胶体对色料有较强的吸附性所致,因此胶重的翡翠颜色都不会十分正和浓郁。对于玻璃种的翡翠而言尤其如此,胶的重量对于质地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好的玻璃种颜色都浓郁纯正,色、底俱佳,而颜色差的玻璃种,如“芋头种”,其颜色和质地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透明度不会太高。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一种透明度极高的“芋头种”B货翡翠。不过,颜色内部的分布状态以及玻璃种的特征还是能将它们区分开来。

2、水翻砂,水翻砂也是鉴别翡翠玻璃种的重要特征,当极细小的裂纹、晶隙与次生色相结合的时候,就会在其表面形成模糊、暗淡的雾状。而被环氧树脂充填后的B货翡翠在表面和内部会出现黄雾状,俗称“脏水”。

3、橘皮效应,玻璃种翡翠由于内部颗粒十分细小,折射、漫反射光的部位较多,因而在表面形成的凹凸起伏也比较明显,因而,橘皮效应比较显著。

4、紫外线鉴别法,无论是B货还是C货,由于胶体对紫外线的吸收很强,都会在紫外光下发暗。玻璃种颜色差,但透明度极高的“芋头种”以及与其颜色相近的B货、C货分别在长、短波紫外光下发黑、“暗红-红色”、“亮红-橙色”,从而可将它们区别开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