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是中国画家吗?
杨之光,1935年出生于中国广州。1949年至1958年先后就读于广州艺术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叶浅予、蒋兆和等先生学习中国画人物画。1977年任天津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兼副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主持出版工作近20年。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中国画学会会长,北京中国画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杨之光擅于描绘激情洋溢的运动场面,代表作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奥运荣耀·中国方阵》《我们的队旗高高飘扬》《新长征再起航》等等。他的画风细腻、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杨之光在绘画创作之余,潜心研究中国画理论及书画鉴定。他认为,“画品即人品”,强调艺术家的人格修养,认为艺术家的道德、学问、人生境界等对艺术创作十分重要,提出“艺术是精神的载体,精神的升华”,“文化是艺术之本”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他的作品气势磅礴而又精细入微;笔墨挥洒而不失规矩法度,受到业界广泛赞誉。 20世纪60年代,杨之光与何香凝、关山月、赵少昂并称为“岭南四大家”。2009年作品《黄河之泳》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2012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杨之光,1930年生,广东揭西人。1949年进广州市华南人民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0年,该系并入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学习;1953年毕业,并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及中国画研究组,受教于徐悲鸿、叶浅予等先生。1955年分配到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历任讲师、教授、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广东政协常委、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杨之光在50年代就以国画《一辈子第一回》、年画《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作品饮誉中国艺坛,并在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创立素描教学新体系,在素描和中国画创作、教学中,把西洋画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线描技巧、科学的素描观和传统的笔墨观结合起来,使中国写意人物画在现代生活、现代美学的注入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时,他的“杨氏工笔画”,一改传统工笔“勾描晕染”的方法而变为以“落墨——造型——着色——统一”的模式。使色彩、用笔、墨韵在作品中浑然一体。
60年代的《雪夜送饭》,70年代的《矿山新歌》组画,《激扬文字》、《矿山姐妹》等代表作,体现了现实主义时代精神。到80年代,杨之光在艺术上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在“线造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使“线”更具内涵的美,具有形式的美和笔墨结构的美。
进入80年代,杨之光所创作的作品更加气势磅礴、博大深沉,笔墨更为纯正通顺,人物形象更典型而富有现代生活激情。诸如《运动•友谊•进步》、《旭日之光耀宝岛》、《山村幼儿园》、《新潮涌五羊》,特别是毛主席肖像《日出东方》、《满园春色》,蒋经国肖像《东方欲晓》,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60年代以来,杨之光先后30多次在全国和国外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之光从艺50年、教学3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50周年作品展”,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艺50多年来,杨之光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出版有多种个人画册、论文集、技法教学书,以及与夫人鸥洋合著的《杨之光鸥洋画集》、《杨之光鹰洋创作教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