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蛋面指的是什么?
“一珠定乾坤”,说的就是蛋面具。 蛋面,又称“翡翠蛋形佩”、“翠戒子”等。形状犹如鸡蛋,因而得其名。为最传统的翡翠饰品之一,历史最为悠久。 用翡翠加工制作的蛋面,要求材质细腻均匀,表面光洁明亮;形状要圆润饱满,左右对称且高度适中;尺寸大小一般为1厘米×2.5-3毫米左右。
因为其外形与鸡蛋相似,所以加工工艺及步骤也和制鸡心、制珠子基本相同。一般采用锯割、打磨、抛光等工序。不过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往往最后一道工序——抛光,对成品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好的抛光工艺能使翡翠蛋面亮似玻璃,光泽莹润,浑如凝脂。
尽管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用其他品种玉石或人造材料制成的假蛋面,但以硬玉(即和田玉)制成的蛋面最受消费者喜爱。这是因为硬玉的密度大,质地坚硬致密,不易磨损,耐久性好,色泽晶莹,温润鲜艳,很能体现东方文化的韵味。 以优质绿玉髓或玛瑙石磨制成椭圆形蛋面的,价格通常不贵,多用于镶嵌。而用优质和田玉磨成蛋面的,价格往往较高。 市面上也有一些用颜色和光泽都比较近似的硅酸铝钠晶体制成的人工仿冒品,需仔细甄别。
蛋面,指的是宝石各种弧面成品的统称。就是底部平面,上面圆弧形的切割,如椭圆形蛋面;马眼形蛋面;水滴形蛋面,心形蛋面,葫芦形蛋面等等。
翡翠的蛋面雕刻源于我国明清时期,早期多用玛瑙、水晶、翡翠等硬玉作为制作材料,多刻成扁平无尖的水滴形状,用以搭配造型多变的金银花件。这种雕刻形状后来被广泛运用在手镯、耳坠、戒指、吊坠等现代首饰设计中,与镶嵌工艺结合使用,使首饰更加美丽多姿。其外形之所以被称为蛋面,一是源自其圆润丰满的形状如蛋之表面;二是源自中国香港等地区的叫法。
蛋面雕刻有“双面雕”与“单面雕”之分。“单面雕”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形状,即底部平,上面圆弧,呈扁平的水滴形、椭圆形或其他外形;而“双面雕”则上下均为弧形,呈立体圆饼状,一般多用于制作吊坠、戒面等首饰配石。
翡翠蛋面是通过机器进行磨削而产生的,由于受到雕刻工艺的限制,其外形较简单,缺少了山料翡翠雕刻作品的意境美。同时,由于蛋面都是利用底子干净、通透的翡翠制作,通过弧面或外凸形的雕刻工艺,可最大限度地展现其水润的光泽和通透感,因此翡翠蛋面基本不会有俏色的利用。
蛋面雕刻是用比较细腻光滑的玉料,经过“滚筒式”打磨,磨光后,制成的水滴形状的玉饰品。因为这种弧面的形状很像中国民俗里过年的年糕“元宝子”的形状,人们根据它的外形,叫它“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