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翡翠是真的吗?
透明,是相对的概念 把透明度差的翡翠放在阳光下,不反光,我们觉得它不透明;而把透明度好的翡翠,例如玻璃种、冰种放置在阳光下,则会反光(尤其是光线较强的夏天),我们觉得这种翡翠透明。 其实,天然的翡翠,是没有“透明”与“不透明”之分的,只有“肉眼直观感观上的通透程度之分”——即种水好(透明度佳)的翡翠显得通透一些,种水差的翡翠看起来就不那么通透。 这就像玻璃一样,如果是无色透明的玻璃,看起来就透亮透亮的,很清爽,而若是加上了色彩,比如染了颜色的玻璃,那就看上去浑浊许多一个道理。
天然翡翠都是带有色调的,也就是说,天然翡翠都有颜色。而颜色分很多种色系,其中就有“暖色调”“冷色调”及“中性色调”之分。 一般来说,透明度高的玻璃种、冰种,都属“冷色调”或者“中性色调”;而糯种、豆种,多数属于“暖色调”。 “冷暖”,其实是相对于色温来说的——比如白色,在光学意义上来讲,它是无色的,但它却有冷、暖之感,这是因为光源的缘故。 当自然光中,有红橙黄色的光波时,白就会偏暖,而当自然光中出现蓝绿的光波时,白就会偏冷。 所以,在判断一件翡翠的“温度”上,除了观感之外,我们还要多看、多照,看它受光照后,表面反光的色调情况。
如果一件冰雪秀气的玻璃种翡翠镯子,你打灯一照,发现半透明状态下,它的表面闪着柔和的暖光,那这件翡翠显然就不是“冷调”或者是“中性调”的,而是“暖色调”的,即种水虽好,但却不是“玻璃”,而是“果冻”或“粉脂玉”。 但,这并不说明这样的翡翠不好,其实多数的糯种、豆种翡翠饰品,都是带有一丝“暖意”的,只是它不够“纯净”——也就是含有杂质、纹理等特征而已。
不能以“暖”或者“冷”来论断其价值高低,但可以判断它属于哪个档次——高档货大多为“冷”或者“中性”的,种水极好,晶莹剔透如玻璃;中档次的则是“暖”的,种水较好,温润可人似糯米粥;低档次的,则属于“混浊”,既无透明感又没有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