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厚薄以什么有关?
翡翠的种水色,和厚度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啊! 种水是晶体形态以及结构决定的,跟厚度完全无关呀。 比如说,一块玻璃种的料子,切薄了肯定比切厚了价格要高啊~~ 但是如果是油青料的,切厚了肯定会比切薄了价格高哦~~ 至于说绿色,如果颜色是均匀分布的,而且比较淡的话,当然越薄越好啊,反正是飘绿的,太厚了就会显得很浓很乱。但是如果是正阳绿或者鲜绿色的,那就得另当别论啦~毕竟价位相差蛮多呢~~ 不过话说回来,在行内一般是以“毫米”为单位来讨论厚度问题的……因为太厚或者太薄的料子,往往都会影响到玉石本身的价格。所以大家在买翡翠的时候,看到那种看起来挺厚的,一定要看看它的边缘是不是磨得很光滑呢~~不然有可能就是薄薄的一层皮呀~~~~
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一些低档的B+C货会用注胶的方法让原本很薄的料子看上去比较厚实一些——当然,这种“厚”是虚假的厚重喔~~~
翡翠种是根据肉眼观察翡翠内部翠性表现的的致密度来区分的,所以它和翡翠内部矿物颗粒的发育(或结晶的)有关,与外部的厚度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个结晶致密的冰种翡翠,如果把它做成很薄的耳钉的话,依然还是冰种。而如果一个颗粒不发育的玻璃种,做得很厚,它也不可能是冰种。所以,玻璃种即使再厚也表现得很通透,冰种即使再薄也透不过。另外,有些特殊的形态的翡翠,比如“冰糯种”,就是冰种和糯种结合在一起。“玻璃种飘花”就是玻璃种上面有颜色。
在实际中,由于翡翠的特殊形成机制,天然的翡翠很少有那种厚达3~4cm,通体通透,内部像水晶一样洁净无瑕的玻璃种,所以大家能看到的玻璃种都是很薄的戒指面、戒面和耳钉等。而由于糯种、芙蓉种等这些“偏于”或“不够”通透的品种,可以有比较大的原料,所以它们有时候是会很“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