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中国出口什么?
六十年代初到中期,是中日经贸关系的黄金时代。196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8.6亿美元,比1963年增长70%;其中日本向中方出口29.3亿美金,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额的14.6%(仅次于美日中),从我国进口29.3亿美金,占日本外贸进口的8.3%(仅次于美韩中) 当时中日的关税都相当高,出口产品都是附加值高的紧缺产品,如钢材、石油、化肥等。进口产品大多为普通消费品,如棉布、日用品和食品等。为了扩大双边贸易,两国政府还分别设立了“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的项目。
中日在贸易上互有利益诉求,又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发展迅速。 但是到了65年以后,由于中日政治关系走向恶化(边界战争,旅大撤侨等),加上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日经济关系开始遇冷。66-69年间,中日贸易额一直停留在50多亿美金的水平上下,平均每年增长不到1%。特别是1968年到1970年间,日本对中国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那么60年代中国主要输出了什么呢?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在“两弹一星”之后,五六十年代中国向海外输出工业体系的能力也是堪称卓越的,被称为全球“战略资本”。
按照世界银行数据,1966年中国出口值占世界的比重达3.3%(接近德国),而进口值占比则达到5.8%(超过德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中美蜜月期”尚未到来之前,中国的海外贸易伙伴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随着58年中苏交恶,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急剧下降,苏联甚至一度停止了向中国出口先进武器(如空军的米格飞机)与尖端技术,转而大力扶持印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把开拓新兴的第三世界市场作为重点,大力拓展东南亚和非洲的市场。1967年中国同埃塞俄比亚建交了外交关系(当时意大利为埃塞俄比亚提供大量优惠贷款和军事援助,并试图控制埃塞俄比亚的铝矿等产业),随后中国又和中东欧国家的许多中小型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阿尔巴尼亚除外),并陆续加入各种区域经济集团,比如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等。
总之,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那段时期,当西方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的时候,中国人不仅成功实现了“两弹一星”的目标,而且还借助前苏联和东欧的余晖,成功开启了面向第三世界的全球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哪段时光比这更值得中国为之骄傲和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