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中有絮好不好?
在翡翠的鉴定中,有一个概念叫“翠性”,指的就是翡翠中的硬块,用光学仪器进行观察时,会呈现为“亮晶晶”的效果。而在肉眼观看时,则可以看到其中似丝、如脉、像网状的白色条带和斑点。这种天然的存在于玻璃种以及冰种等高档翡翠中的特征,行内称为“石脑”或“白棉”,而低档翡翠中常见的细碎颗粒物,则称之为“石花”。 这些瑕疵对于翡翠的整体美观影响极大,但同时也恰恰因为它们的天然存在,使得翡翠更为生动、真实且富有灵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瑕疵都会减损翡翠的价值,例如作为评判标准之一的瑕疵之一“裂纹”就例外。
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翡翠的瑕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在地质运动过程中,翡翠的原生矿床受到侵蚀而造成破裂,然后在表面形成的风化纹;另一类则是开采加工过程中的意外创伤,或是矿物质融入的过程中形成的裂隙。 由于翡翠是在高温高压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内部的结构极为紧密,不易进水进灰,出现污点。但由于其表面的晶面有可能会被磨损,从而失去光泽,出现凹陷,进而接受灰尘的附着,滋生细菌,所以在光洁度上会出现差异。由于矿物质元素会在生长过程中融入翡翠内部,因此颜色也会有所不同。
不过,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处理的瑕疵,都不会改变翡翠内部的化学成分,也不会对佩挂期间造成腐蚀作用,故不会对翡翠的质量产生影响,只需要用适当的清洗方式就能保持长久的光鲜。而对于一些特殊种类的瑕疵,比如色根、黑絮等,反而会加增翡翠的美观程度,使其更具韵味和魅力。
其实,絮就是白棉,只不过不同的说法罢了。“絮”字给人感觉比较温柔些,不会太刺耳,而“白棉”则直指棉状物质,感觉有点脏,就像棉花一样。在翡翠行业中,通常都会叫它白棉,而不是絮。
白棉其实是翡翠内部的石纹、石筋,呈脉络状或者网状,通常在绿色的翡翠中出现,而单色翡翠中很少见,一般为白色或灰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内部结构就像棉花或丝状物一样,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棉”。棉是由于翡翠内部的硬玉晶体解理造成的,硬玉晶体解理如果是平行或者垂直切面的,呈现的是“石纹”或“石带”状,呈平行于解理切面的片状分布。硬玉晶体解理如果在各个切面都有分布,就形成“棉”,呈网状或絮状、针状等在内部交错分布。可以说“棉”的存在,是因为在翡翠形成时期,内部经历了较复杂的演化环境造成的,可以理解为内部受到较大的“干扰”。
实际上,“棉”在翡翠中非常普遍,“冰地”、“玻璃地”、“水地”等这些高档的“种份”也可能会有“棉”存在。因此,有棉的翡翠不一定不是玻璃种。“棉”只是评价翡翠“色、水、地、工”4个基本要素中“地”的一个基本成分,而不是翡翠评价的基本要素。当然,我们也不希望翡翠中有棉,棉破坏了“地”的纯洁性,但这也正是翡翠的“天然美”、“丰富美”、“矛盾美”之所在,才使得翡翠更具魅力。
“棉”的多少、大小、形态、分布状态及绿色的色调、浓度、亮度、绿色分布的均匀性一样影响着翡翠的价值。一般“棉”越少、越细、越少而均匀,“种”越好。“棉”特别少、特别细小而且均匀的“玻璃地”翡翠极其少见,因而价值极高。有的“棉”特别大,特别多而杂乱无章,给人厚重感,价值就较低。
翡翠中的“棉”与“冰点”、“苍蝇翅”有时难于区分,它们都是翡翠的硬玉矿物在不同切面下呈现的不同形态。通常,“棉”为白色或灰白色;“冰点”是次生风化过程中,绿色向周围硬玉矿物渗透形成的小圆点,为绿色或灰色,往往呈颗粒状而“棉”呈脉状或絮状、针状交错状;“苍蝇翅”为硬玉晶体表面金红石等包裹体在光照射下形成的反射光斑,一般为深色。
从翡翠的内部结构来说,“棉”有粗、中、细等不同形态。“棉”粗的翡翠如“藕粉地”、“灰水地”、“猪油地”等价值较低;“棉”细、少,如“冰地”、“蛋清地”、“水地”价值较高,“玻璃地”为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