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匹马值多少大洋?
1937年底,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华大地,在华北疯狂搜掠战马,当时一个骑兵大约需要三到四匹战马,每骑战马的补充需要50到60头成年骟马。仅靠北方几个马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国民政府就在西北、西南等地建立了很多新马场,从内蒙古、外蒙古乃至中亚地区大量贩运战马。据统计,抗战8年中,国民党政府共收购战马34多万匹(头)。 这些战马除了补充军队之外,还有很多被用来配种,提高国产马的质量。比如苏联引进的纯血马,就是作为交配公马引入的;而英国纯血的德温特马和阿拉伯马也被用在配种上。 但即使这样,还是满足不了军马的需求。为此,国民政府还想出了其他办法——养马。
在抗日战争期间,除了解放区以及一些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地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了日军的铁蹄之下。而在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又加之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发展畜牧业。于是为了养马,国军在这些地方兴建了很多牧场,用人工的方式来养殖马匹。 比如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扎赉特旗的巴彦塔拉屯(现已并入巴彦花镇),就曾是清末著名的“札萨克旗”,归哲里木盟管辖,这里出产的牛羊肉远近闻名,被誉为“牛羊之乡”。到了20世纪中后期,由于当地人口骤减,畜牧业又有了蓬勃发展,成为著名的“牛羊马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