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中的沁指什么?
沁,是翡翠行业内一个常用的专业术语。它主要指翡翠在生成、开采、加工制作和销售的过程中受到外界的侵蚀和干扰,从而导致其内部结构被改变的现象。 由于翡翠是一种天然宝石,在形成之初就已经充满了瑕疵或缺陷,所以在市面上我们很少能看到“完美无瑕”的翡翠。而“有缺陷”、“有杂质”往往是人们看到翡翠的时候第一眼就能注意到的地方。例如:一块翡翠原石,它的表面可能覆盖着一层风化膜,这就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又如一块已经加工好的翡翠挂件,它的下方可能有裂隙或者石纹,这也是外界影响导致的结果。
当然,这些瑕疵的存在不仅会影响玉石的美观性,还会降低它的经济价值。在选购翡翠时,大家除了要注意观察是否存在上述问题之外,还要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其他瑕疵存在的可能。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外”呢?这是因为:
1. 翡翠属于岩矿晶粒状矿物,结构一般比较紧密,所以难以吸收外部物质。但它也并非“百毒不侵”,在特定条件下,外来有害物质的入侵还是有可能的(比如化学溶液会渗进晶体缝隙);
2. 天然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高温高压的环境,因此它的结构通常都会有所松动。这样一来,在后期没有进行很好的保养和护理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瑕疵了!
沁应称为浸,指的是地表水含有的侵蚀性物质沿翡翠裂隙或晶界渗入而产生的颜色。自然环境中翡翠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常产生裂隙,含侵蚀性物质(如so2等)的地下水沿裂隙或晶界渗入翡翠,使翡翠产生颜色。
翡翠中常见有黑色浸,白色浸和黄色浸等。黑色浸俗称黑点,呈团块状、丝网状,色黑如油,不均匀,分布无规律,裂隙或晶界往往较明显,用手电筒光照射时,颜色较暗,透明度差,严重影响翡翠的外观。白色浸多呈丝网状,沿裂隙、晶界分布,用强光照射时,色白如冰,不影响翡翠的透明度。黄色浸往往与白色浸一起出现,是由白色浸在自然热液作用下进一步形成的。
黑色浸的形成主要是基性岩中一些金属元素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沿裂隙、晶界进入翡翠而致色,有学认为浸中含有Fe、Mn量明显高于浸色外翡翠;还有学者认为浸色是由于含有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钼矿以及石墨和沥青等杂质引起。
黄浸色是翡翠裂隙与晶隙中渗透有黄色的有机质。白色浸色可能是翡翠的内部裂隙或晶隙中渗透有白色的碱金属碳酸盐等矿物。这些浸色都与翡翠质量优劣有关,浸色严重,裂隙、晶界多,说明翡翠质量差;浸色少或浸色不明显,裂隙、晶界少,说明翡翠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