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变冰种?
“种”是一个行业术语,指翡翠的结构精细程度和通透程度。 常见的“老坑种”“新坑种”其实指的就是老坑玻璃种和新坑豆种(细豆种),这里的老坑、新坑指的是开采出来时间在几十年左右的矿区。 随着矿区的开采深度增加,原来的老坑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新坑。虽然老坑和新坑的种水都有高有低,但是总体来说新坑的种水还是要差点儿。 所以种这个概念里包含的内容很复杂,有矿物质成分的问题,有水头(透明度)的问题,有结构细致度的问题,等等……但种的评价是很主观的。比如两个人看一块玉,可能一个人觉得很好,另外一个人就不这么认为。甚至可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什么“种”。
不过一般来说,种好的翡翠颜色不错,底子也干净,那成品就很漂亮了。 上图这块翡翠原石的皮比较厚,不透明,有点脏,而且有裂纹,按说是不值钱的。可是料子非常厚实,而且淡绿色正,水头也好,做成件后非常漂亮。 如果它是个渣渣,那么我捡不起。可它就是块宝啊!是不是很神奇?!
翡翠内部的结晶颗粒十分细小,在毛料的时候就表现得不够透明,这种翡翠经常被称为“黑料”或“乌料”。在雕刻制作成成品之后,由于雕刻和打磨的关系,翡翠外表晶莹通透,质地呈半透明状态,因为这种翡翠大多呈浅绿色,感觉与冰较为相似,所以被称为“冰种”翡翠。
“乌料”到“冰种”的转化,实际上就是光的干涉效应作用的结果,当光线照在冰种翡翠上,翡翠表面非常的光滑平整,就会发生全反射和全折射。同时,翡翠的内部结构极为细密,呈纤维交织,没有杂质和裂隙,折射进去的光通过内部的无数次全反射,多次反射和折射,因此能够把光能几乎全部释放出来,而显得清澈透明。
毛料表面凹凸不平,翡翠结晶颗粒粗大,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多,杂质也较多,因此毛料呈现不透明的状态,许多“乌料”实际上在内部也是由细小的硬玉晶体组成的,所以转化“冰种”翡翠的可能性也比较大。由于“乌料”经过磨平抛光之后,可以变成“冰种”翡翠,人们把这种“乌料”称之为“黑冰”或者“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