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上的绺是什么?
说到这个绺,就要讲到翡翠的形成过程了,翡翠是由矿物晶体组成的,这些晶体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纹理”;而“绺”,通俗点说就是翡翠的纹理中互相交错着的纤维组织。(这里说的只是天然翡翠,不包括B+C货) 不过,这些纤维组织可不是平白无故就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翡翠受到外力作用,产生裂纹,而后矿液填充进这些裂纹里,逐渐形成翡翠。由于填充的过程不是完全均匀的,所以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这些痕迹也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翠绺。 当然,因为形成过程的差异,不同部位的绺形态、颜色也会有所差别哦!比如:
1.石纹=原生纹—在玉石形成初期,随翡翠晶体的生长同时存在并显露于表面的裂纹,称之为石纹。这种石纹不影响翡翠的坚固性和耐用性。
2.裂纹=次生纹—即在玉石形成后,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纹,此类瑕疵多发生在翡翠的外表面,尤其是抛光面上。若裂纹较深,则会露出表面,即我们常说的“裂纹可见”。对于此类瑕疵,大家在挑选时可要注意了!
在玉雕加工成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在翡翠上留下一些微小裂纹,业内称为“绺”。有绺的翡翠由于存在裂纹而容易破碎,其价格要比无绺的翡翠低很多,因此翡翠商家经常会采用一些方法对绺进行充填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有浸石粉与浸胶两种。所谓浸石粉,就是将翡翠打孔,然后用压泵将粉末和水的混合料压入裂隙中,使翡翠的绺被“堵”上。浸石粉的翡翠其裂隙上常有白色粉末状物质的残留,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物质并没有和翡翠的基底很好融合,而是呈嵌入状态,与胶浸绺的特征有较大区别。
有些打石粉的翡翠,加工者直接用胶将裂隙封掉,但常有石粉从胶中凸出,仔细观察也可分辨。
浸胶绺较难鉴别。这些浸胶绺,其胶与翡翠基底的融合度很好,裂隙被充填饱满。胶的成分不一定是环氧树脂胶,也可以是低分子量的聚乙烯类胶,因此用常规的环氧树脂胶测试笔不一定能鉴别出这种经过浸胶处理的翡翠。浸胶绺处常呈白色、灰色,有时在反射光下可以较容易看到胶的裂纹状分布。如果胶的表面没有被抛光,接触水珠后常显得比较暗,这一点可以帮助与未处理的絮状白棉进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