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吃釉吗?

米子寒米子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吃釉现象在明代就已经大量出现,清代瓷器“吃釉”现象同样十分普遍。

造成瓷器釉吃胎原因有二:一是坯体不洁。由于制坯原料加工不细,胎体中含有杂质,或者由于淘洗不净,含沙量过多所致。二是配釉不恰当。如釉的熔融温度较高,釉层过厚,施釉过满,釉和胎的收缩性质相差过大,以及釉的烧成温度偏低等,都可使釉层起皱,釉层中的气泡破裂,产生开裂,形成桔皮釉,俗称“桔筋”。另外釉层中含有较多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等元素,釉层烧成之后,在冷却的过程中,釉层收缩,釉中的膨胀组分便渗入瓷胎中,也可在胎釉之间形成裂纹。由于瓷器“吃釉”现象比较普遍,所以清代民窑瓷器的釉面一般都比较粗糙,给人以粗头乱脑的感觉。

除了“吃釉”现象,清代瓷器釉面出现的气泡也较多。康熙民窑瓷器的釉中气泡比较细小,多为小圆点,或为密集的小圈泡。“康熙五彩”的釉面有玻璃质感,光泽度较好。到康熙中期,瓷器的釉中气泡有较大的圆点,也有成片小圈泡,气泡数量仍然较多,但大小不一,呈不规则状,俗称“气泡云”。“气泡云”的形成与釉的配料相关。明代的配釉方法是按一定比例在釉浆中掺入一定数量的草酸,烧成之后,釉面显得光润,釉中的气泡少,而且细小而圆整。进入清代之后,配釉原料改用草酸亚铁,釉面显得粗糙,气泡多,呈不规则片状,所以称之为“气泡云”。清代的“气泡云”釉一般出现在民窑瓷器上,官窑瓷器一般不会出现“气泡云”现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