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给翡翠开孔?
首先,古人对“翠”的称呼和今天不同,汉文献中大多称“翠”为“翠玉”或“翠色”,而很少提到“翡翠”;而明代以前的玉石鉴定专著中甚至没有“翠”字,出现“翠”字的首见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那么可以推断“翠”为“翡翠”应该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网络资料) 在明末以前,贵族妇女佩戴的首饰中有一种名为“钿子”的头饰,在明代女史文绣中的记载中,有“钿子用银箔为片,剪花贴钿,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又有嵌宝翡翠为钿者。” 这里明确提到了“翡翠”,而且也是最早提到“翡”和“翠”两个字在一起出现的记载,说明在此时“翠”已经由“翠玉”简称而来,并演化成了今天的“翡翠”。 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珠玉篇》中也有关于“翠”的叙述,“凡外洋红珊瑚、夜明珠、琥珀、翡翠……至此(指福建漳州),皆换地而生。 这里的“翠”已经明确被指出是“翡翠”了,因为明清两代“翡翠”的产地只有缅甸北部密支那地区。
而现代工艺能够给翡翠开洞,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北京建玉厂研制成功“水磨砂纸”新工艺,使玉器加工从传统的手工操作用砂纸打磨抛光,发展到使用机械磨削,使得加工精度大大提高,才出现了现在各种精美的翡翠饰品。 而古人都已经知道“以丝线掐之,视其粗细而色深浅见焉”(《天工开物》)用细丝在翡翠上雕刻花纹,再打眼穿绳佩戴的方法了,至于给你家祖宗戴上个洞啥的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