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算中国文化遗产么?
许玫最佳答案
我国是牡丹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有1500年以上,唐代时期,牡丹的地位达到了一个顶峰;宋代之后,由于理学兴起,“花中富贵”的牡丹受到了“恶之花”的批判,地位逐渐衰落;元代以后,牡丹种植越来越少,直到晚清民初,还有人记着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关于重种花木时,要“先锄牡丹”的话,认为牡丹是一种可种可不种的弃种。 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牡丹的认识逐步深化,上世纪80年代起,通过引种、杂交、育种等方式,国内牡丹的重兴有了保障。现在,每年4月27日,洛阳都举办盛大的牡丹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可以说,正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力发展,才能再现唐代盛世景象,使牡丹成为真正的国花。我认为应该把牡丹称为“建国前文化遗产”。
牡丹当然属于中国文化遗产。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品种多达800种,我国自古有“牡丹富贵号花王”的说法,象征幸福、吉祥、富贵,也是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国色天香、富丽堂皇、芳香浓郁,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一直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一直在努力的延续着牡丹的美丽与吉祥的象征,它更被历朝历代尊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
它不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其根皮“丹皮”可供药用,有清热凉血、利尿镇痛之功效,被人们所宠爱,被尊为”神花圣草“。
牡丹的美丽和富贵吉祥的象征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才有了历代人民保护牡丹和延续牡丹这种精神,它也被载入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进程史中,也影响了历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其文化色彩非常浓厚。历代以来,中国文人雅士对牡丹多有吟咏。南朝梁吴均、沈约有牡丹诗,隋赵拓有《咏白牡丹诗》。
唐李孝建《残牡丹》诗中有:“玉盘金筐难盛得,花间复起花处灭”之句。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和刘禹锡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将牡丹的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表露无遗。
而明代黄德水将牡丹的品格和文人志士的精神相类比:“自是天机清更奇,不随草木四时衰。谁人得似牡丹花,占断京城开百花。”更是将牡丹比喻得惟妙惟肖。在牡丹的盛产地区,民间艺术百花齐放。山东菏泽、曹县的牡丹大鼓和洛阳的洛阳牡丹,更是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和“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