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种翡翠如何观察指水?
这问题问得真是时候,刚入手一块冰种春带彩,准备研究一下“观水” ,正好可以拿这块料子跟题主分享。 “水”是评价翡翠重要标准之一。除了行家眼里有“眼力水”、“功底水”外,平常之人评价一件翡翠时也会说“水头好”或“水头足”等等。可见“水”在翡翠价值评判中的地位之高。 不过这里的“水”并不是指水的含义,而是指透明度。由于透明度和水分的关系很大,因此人们常把透明度简称为水。 在玉石界里,人们用“水头”来形容玉的透明度,如果将一块玉石分成10等份,每等份之间厚度相同,其中5等份完全透明,就称这整块玉具有五分水;4等份只有四分之一个厚度,如果还有一半以上的厚度看不清楚,就是一分水都不含。 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因为不同玉石的透明度不一样。但人们习惯上用“水头长短”来描述玉的透明度。
要判断冰种翡翠“水深不深”,主要是看晶体颗粒是否粗,是否干净。 用肉眼直接观察,如果看到晶体颗粒比较明显(如图2),且分布不均匀,则说明这个“水头”很一般。 如果晶粒虽然清晰,但是分布较匀(如3),那么“水头”就比较不错。 但要注意,这种判断方法只是初步的,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影响“水头”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抛光(图4)、结构(纤维交织结构比颗粒结构的水头要好些)等等。所以不能死扣这一条。
1、首先,我们要了解“指水”这个名词的来源。“指水”一词来源于缅甸,缅甸人买翡翠时,并不用放大镜和测光表,而仅仅用肉眼观察或借助于手指的光源。他们用手握着翡翠向光源处照射,如果翡翠内透明度好,无杂质、黑点和裂纹之类的瑕疵,光亮如水,这类翡翠就被称作“水头足”、“指水好”。
2、用“指水”一词来评价翡翠的透明度,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透明度是评价翡翠价值的重要指标,翡翠的透明度分为透明、冰莹、较透明、微透明和不透明五个档次,分别对应的价值等级由高到低。一般“玻璃种”翡翠为透明级:“冰种”和“翠水种”为冰莹级,属于高档翡翠。“芙蓉种”、“金丝种”、“瓜皮种”和“紫罗兰种”为较透明级,属于中、中高档翡翠。“茶青种”、“夏荷青种”、“柳叶青种”、“花青种”、“油青种”、“墨翠种”为微透明级,属于中、中低档翡翠。“干青种”、“瓷青种”为不透明级,属于低档翡翠。
3、对“冰种”翡翠,传统术语还有水沫子、水灵种、水件之说,其透明度介于 “玻璃种”和“芙蓉种”之间,“冰种”翡翠的通明晶莹似冰,是一种晶莹、清澈,几乎全透明的品种,在透、莹、润、亮之中以透为主。而其内部的“丝”、“点”、“团”、“带”、“块”等白绿色、蓝绿色、黄绿色等颜色的纤维状、海绵状、团簇状、条带状和不规则的块状翡翠形态被形象的称为“翠”。因此“冰种”翡翠的种和色相互结合,才构成了“冰中翠、翠有冰”的玉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