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国有超市吗?

骆建宇骆建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80年代的超市,和现在大型卖场、超市差不多大。北京最大的华联商厦,当时只有六层(地下一层),里面除了卖服装、鞋帽、百货,还有餐厅(吃饭要排队),书店,理发。而现在的华联商场已经扩大了数十倍不止…… 那个时候的超市商品品类远没有现在如此繁复,超市里除了食品饮料,就是日化用品,再就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80年代中前期,国内还没有引进连锁经营的理念和管理模式。所以,即使是同品牌、同字号,不同城市之间的门店,大多也是各自为战。即便有连锁店,管理也很不到位。每个地方的超市,品种差别很大,价格差异也很大。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由于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所以品牌较多,可供选择的商品也较多。而小地方,往往就那么两三家超市,品种少得可怜。

我记得90年代初,我在沈阳就读大学。学校附近只有一个中型规模的超市——沈阳“乐购”西顺城店的地下一层。这家店是2000年以后重新装修的,以前只是百货商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品种已经很丰富了,基本满足周围居民的需求了。

1995年左右,深圳武汉等地出现大批量加盟店和连锁店。这时开始,国内的超市行业才渐渐成熟起来。

普花俊普花俊优质答主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逐渐出现了形式上类似超市的自选商场,如北京的燕莎商店、上海的联华商店。但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超市这种业态的优势,习惯于在百货店、国营或集体的副食店里购物。

在计划经济时代,粮店、副食店、百货店都是按供应点(即户口所在地)进行商品供应的,且供应量受到限制。人们熟悉的粮票、布票、猪肉票乃至豆腐票的使用,都是这一经济体制的产物。人们在这些商店或供应点购物都要排很长的队,由售货员拿选好的商品,售货员与顾客的距离较远。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之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国内出现了一股发展现代零售业态(包括超市)的热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日益多样化,家庭一次性购买的进店消费模式取代了单件购买消费模式,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对零售业态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满足人们这种新的消费需求方式的超市应运而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