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里有好石头?
我是很喜欢奇石的,也收集了一些。下面分享我收藏的一些石头。 这些是我在长江边上捡的,具体是哪里的江我就不说了,因为这是我多年的爱好,每年都要去江边转转。看到好看的就捡回来。
这是去年的今日收到的礼物,当时很惊讶,因为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去的河边。这快石头有50多斤重,颜色绚丽多彩,很有特色! 这是今年元旦去的河边,又捡到一块漂亮的石头,这次没有染色,所以看上去比较单调了些。。。 但上面的纹理很好看,像是贝壳类海洋生物的脚。拿回来清洗后更惊艳,上面有很多像眼睛一样的小黑点,特别可爱! 这是前段时间在河里捡到的,本来只有指甲盖那么大,因为形状像一只站着的猴子,就在河边加工了一下,做了手机壳。(其实是在石面上用刻刀挖掉一些部分,再用胶水粘合做的) 这是年前去河边的时候,发现河滩上有好多这种石头,于是捡了很多回来。因为颜色很深,又带有花纹,我很喜欢,就用颜料把表面涂染了。
其实自然的才是最好的,我不建议过度修饰哦~ 有空你们也可以去自己附近的河边转转,说不定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中国自古产美玉,主要分有代表性的两类:一是分布于辽宁、河南、湖北、陕西等省,色黄以多绛紫色斑点、俗称“紫口铁足”的,通称“老玉”;二是产于新疆,色调以白、青、绿为其特色,称“羊脂玉”、“碧玉”、“翠玉”等,通称“新玉”。玉材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有使用。玉料的使用,一般说先用较好的玉材,然后按质量的优劣依次使用。在用料上,由于受到玉器种类和它所追求的美的特色制约,也形成一定的格调。凡造型简练而美观的玉器,一般玉质优良;工艺复杂,表面花纹细密,造型华丽的玉器,玉质较差。“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对玉材要经过多道工艺工序,制成精美绝伦的玉器,在选料、构思、造型、琢磨以及雕琢和抛光上都有严格要求。
一、选料
选料是玉器制作的第1道工序,选料的优劣是制作玉器的前提。玉料一般有块料、片料、条料和小零料。按玉器的造型不同对玉料要求各异。首先,要符合制作玉器造型所需要的体积大小,料大造型大,料小造型小。造型与玉料大小要相吻合,若玉料体积大,制作小器,就浪太费料;小玉料制作大造型,就会有局促感,有损于玉器造型的完整性、统一性。造型与玉料的大小要协调,造型符合玉料的长或阔、长与短、厚与薄、方或圆等。其次,要求选择颜色、质地纯净,色泽深沉华美的玉料,作为玉器造型上的主体突出部位使用。玉色不匀、杂色斑驳、有裂痕、裂粒和玉性偏斜的玉料,多用于造型的座或作纹饰、俏色等使用。在选料上受到造型艺术的制约,玉料的完整统一性和体积对造型的取材限制,使造型艺术在造型或结构上发生变异、改变。一般地说,玉器造型大都采用柱形或扁平体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造型。有的利用玉料,保留块料的原有形状(“随材施刻”),再将它加工成瓶形或炉形,玉料的厚度成为瓶颈、瓶足或炉足,玉料原来的长度,成为瓶、炉、罐的通高。为了克服材料在长度或短度上的限制,多将玉料作成成组形式的玉器,如由数块玉料分别制成瓶、壶、提梁等,再组合成一整体。
二、构思
构思是玉器制作前的想象和设计构想。它的产生源于选料,玉料本身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创作构思。因为玉器造型的产生是同玉料本身固有的质地、颜色、形状、体积分不开的。玉料是产生造型的基础和依据,造型的产生是玉料与创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玉石原料一般都有自己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玉器的制作不能不受到玉料本身性质的约束,玉用之于制作工艺,造型艺术必然受到限制,不可能制作诸如木石结构的建筑形象和复杂繁缛的人物故事形象。玉料形状的制约和造型的简练概括的作风,形成玉器造型在取材上的局限。玉料本身的性质,限制了玉器造型的复杂和过分小巧纤弱,玉器在造型上的厚实圆润、简练浑厚的作风,同用坚硬的玉石材料制作有关。
玉器造型在处理对象时善于取舍、剪裁和概括,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有限表现无限。在玉器造型上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十分有力,如有的玉器造型强调其“大”的感觉,器形体量大、敦厚、浑穆,以体现它的大和粗壮感,装饰图案用连续阴线和大勾云纹。有的玉器造型则强调 “小”的感觉,器体造型小巧玲珑,纹饰疏简清澹,以体现文秀、淡雅、纤弱的品格。
玉器在处理具体对象时,运用概括手法将复杂繁缛的客体概括归纳,只抓住对象的局部做简单处理,以局部和重点代替整体和全面,突出客体对象的最富特征的部分。使主体的造型简明、统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