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隶书怎么写?
这个,我其实一直都有在练字帖。 字贴的话,我倒是看有人推荐过《汉碑全集》和《东汉简牍汇编》,但说实话,我是真的买回来了,可是没怎么看…… 怎么说呢,这两个字贴里收录的字,都比较古,不太适合作为学习隶书的入门读物。 而且,我觉得你提到的问题有些模糊,不知道是不是想问“如何书写”还是“如何欣赏”。如果是前者,我想告诉你,现在书法界对于隶书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有很多书家都写过隶书技法帖,比如邓散木的《隶书笔法解析》、欧阳中石的《当代隶书名家经典》系列(2016年西冷印社出版)等;如果是后者,那我就没什么经验了,因为我对汉代的书法作品,除了《张迁碑》《礼器碑》等少数几方外,其他的都是草率看过,并不深加研究。至于以后能不能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那就看个人造化了。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是不太推崇“取法乎上”的。我认为,书法艺术是最讲“实用”的精神生产活动之一(另外的几个字我觉得是绘画、音乐和舞蹈),它最讲究“有用”“好用”。如果过于推崇古人的作品——哪怕是汉代的碑刻,我认为都是不太合适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对于自己“写得好看一点”的追求,是会止于古人的作品。比如说,看到某篇碑文写得好,就想办法去临摹(复制)它;或者见到某个现代书家的隶书不错,就去像他一样写上两笔……这样的结果就是,你的基本功很可能得不到夯实,而古人留给我们的那些优秀书法作品,也因为被你“用掉”而越来越少。这是我不赞同的。
我的想法是,我们在学习古代优秀书法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对象,是因为这些作品“好”并且“有意义”。但是,这种意义并不是指“艺术价值”。也就是说,古人的这些作品,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品”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而是因为它们“有益”(这里所说的“有益”,并不是指对后人有什么用处,而是说这类作品能够流传下来,且为人喜爱)我们才看到的。既然我们知道,自己今天所能见到的历代优秀书法家们的作品,都是因为它们的“有益”才得以流传,那么我们就可以反过来运用这个道理。即:我们今天的书法家在创作字体样式时,也应该以“有用”“好用”为第一追求。
所以,我平时在练习隶书的时候,是尽量以汉代碑刻为范本的,因为这能给我带来一种“正宗”的感觉,而且这种字体样式的文字,今天也的确是有用的(汉简和秦汉帛书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