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怎么发展?
中国的现代雕塑是在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在反帝反封建的神圣战争中孕育萌发的。 20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及建国初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批来自上海的留法雕塑家,如刘开渠、李浴、王临乙、曾炎、朱成等人在延安展开创作活动。他们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像,成为新中国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雕塑作为重要的造型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新中国最早的雕塑运动。1953年,中央决定修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址定在北京西三环外,占地一千余亩的军事博览园内。军博建筑群由方带形的基座和高耸的柱形主体组成,富有力度感和雄伟的纪念碑气息。
为配合军事博物馆的建设,从1956年开始,中央决定建设一座表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青铜塑像,并任命刘开渠主持创作。为了营造宏伟的气势,塑造大型雕塑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反映出了强烈的政治功能。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艺界也开始走向复苏,当代艺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此时,一些曾经从事过革命战争雕塑创作的艺术家开始转向更为个人化的表达。比如,袁耀华创作了《荷》系列,孙伟创作了《门》系列等,这些作品既反映了时代转型带来的社会思潮和个人观念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个人意识的高度觉醒。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和国际地位的稳定攀升,中国文化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雕塑界也出现了一大批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其中,以范扬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他们在传统中寻找突破,在新意中力求创新,展现出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为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一、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在中国数千年的雕塑发展历史中,艺术风格、造型语言变化多样,很难用一两句话就全面概括其特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中国雕塑历经了原始、商周、秦汉、北朝、隋唐宋明等几个艺术高峰期,在漫长的艺术演变中,其艺术风格、造型手法都有所不同。
从总体观察来看,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造型基本是建立在“意象造型”的基础上,与西方以“具象写实”的造型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南北朝至宋明这一历史时期,亦出现了“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比如:龙门石窟及云冈石窟,这些作品中对佛及菩萨的塑造,都是采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原型的,但是又与西方美术中的“模仿自然、再现现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雕塑无论在整体还是局部的塑造上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写意”和“传神”哲学思维和美学特征,其意象造型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种艺术语言表现中分析和总结出来。
1、注重整体,概括表现
中国传统雕塑从整体的塑造上都是采取大方向准确,局部概括处理的手法。无论是大足石刻,还是龙门石窟中唐代的雕塑作品,在整体上造型浑厚、壮阔,给人一种雄伟而庄严的气势。尽管在雕塑的局部造型处理上有“程式化”的雕刻痕迹,比如:北魏时期“秀骨清相”的造像风格,在对人体的塑造上采取了弱化手法,将人体进行高度概括和理想化表现,通过躯体薄衣和高高隆起的胸部来象征性地表现人体,强化了秀挺的面部和头颈部分,这种整体造型语言体现了当时社会美学的特征。
2、写实与写意结合
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从整体的表现上是大方向准确,局部以“传神”为主而采取“写意”的手法。如昭陵六骏浮雕刻绘骏马的体态是高度写实的,对马的肌肉解剖结构有很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在马鞍及马具表现上亦处理的非常写实,而在马的头部包括五官刻画上是采取“写意”的方式,这种艺术语言更突出中国写意美学的特色。这种手法不仅表现于传统人物造型,同样在动物及神佛造型中亦有体现。
3、造型简练、手法夸张
中国传统雕塑在表现和描绘对象时非常重视“神”的传达,所以艺术家在塑造中抓住与对象最相关的特征进行艺术地夸张,从而加强和突出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马踏飞燕是古代动物雕塑的典范,艺术家抓住了飞奔的骏马和疾飞的燕子两者之间的速度和力量上关系,以“四蹄腾空”和“一足踏燕”这两个特写表现出了奔马的动感特征。
4、程式化造型,寓动于静
中国历代雕塑在表现上总是把对象造型按中国造型语言程式化,这样就形成了在静穆中寓有运动。龙门石窟中北魏和唐代的佛造像在塑造运动中的人物时,采取了以弧线曲型概括表现人物衣纹的手法,这种手法在历代中国人物造型上得到广泛应用。
二、在中国传统雕塑造型语言的基础上发展当代雕塑艺术
随着中国与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融合,各国之间艺术风格上的交流和互渗在雕塑领域中也经常出现。中国当代雕塑正经历着现代艺术观念和传统造型语言上的变革过程。目前,中国已有一部分雕塑家开始用现代艺术观念来审视中国传统雕塑造型语言,并且将传统雕塑造型语言和当代艺术观念进行了结合,从而产生了一批具有东方气度和中国写意精神的雕塑作品。
20世纪初,由徐悲鸿、刘开渠、潘玉良、滑田友等雕塑家开始,中国雕塑从学习西方的写实绘画到传统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使中国雕塑开始融和中西。当代雕塑大师吴为山在对传统雕塑造型语言和现代艺术观念的结合发展上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实践和探索。他在雕塑创作上运用中国书画的造型语言和笔法,以中国道家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和“写意”美学为本,吸取西方“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并将现代艺术精神注入传统“意象”写意的手法,开创了现代“写意雕塑”。
雕塑家吴为山在总结传统雕塑造型语言和当代雕塑艺术创作时说:“传统中国雕塑造型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以“大方向”准确,局部以“写意象形”为主,注重整体、概括和简约,寓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