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多藏古书?

邱峥恩邱峥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小时候在徐州,周围有很多寺庙,比如徐州火车站对面有云龙寺(里面有个大雄宝殿,很壮观)、附近还有招信寺和桃花洞,靠近铜山的马坡集有法海寺,位于九里山附近的龙泉寺等等。这些庙子大多都很大,而且都有很大的佛堂和千手观音等塑像。 但是后来都毁了。

一是因为“破四旧”的时候被毁了很多,二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解放了,不再那么虔诚,所以香火就不那么旺了,寺庙也就没落了。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桃花园玩,那里有一座塔,上面有佛头,我们常去那里玩,不过到了夏天很多蚊子和虫子,有点害怕。 那时候我对佛教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这些地方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已。

长大后到外地工作,发现很多佛寺都在市区,而且规模都非常大,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城市里土地很值钱啊,为什么还要在城市建那么大的寺庙呢?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寺院的经济来源逐渐减少了,而人们进香的意愿也下降了。为了自筹资金,很多地方开始建大型的宗教场所。至于用地,据说很多都是政府无偿提供的。 我去过北京雍和宫,里面非常大,比我想象中的大很多。进去后,我看到很多人在上香,也有很多游客到处参观。

我觉得现在的寺院已经没有了昔日庄严的景象,而是带有人们赋予它的商业气息。

吴完美吴完美优质答主

自古以来,中国寺庙多藏古书。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僧人一向重视文化典籍的收藏,特别是一些大和尚、高僧,本身就是有学问、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本身就有收藏典籍的条件和习惯,如南朝时著名的高僧、律学大师僧祐,在建初寺和延贤寺时,就收集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其他文献典藏。建康道场寺的慧皎,在寺里也有很大藏书,以致在学界和佛界很有名气,被人们称为“百藏大士”。梁代的高僧、翻译大师真谛在翻译佛经之余,也乐于藏书,特别重视对古写本文献的收集。后来,他在广州光孝寺去世,人们打开他的书箱一看,里面是满满的古代典籍。唐代佛典大藏经的刻印、宋代寺院写经藏经事业的恢复和继续发展都说明寺庙一直重视藏书。

二是因为寺院本身就是古代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僧人们读书、讲经、著述,也必然要集中典籍,所以有藏书和图书馆的产生。如唐代的长安西明寺,既是唐初著名高僧玄奘译经的地方,又是重要的佛学校,学生达三百余人,因此建有藏书楼“文林阁”,收藏着大量的佛经和儒家典籍。著名的高僧、学者道宣(596—667年),既在长安终南山、成实破额山营建了佛教律寺,又以“三学”之法,在寺里为学生讲经授业。他要求学生诵经习文之外,还要学历史、地理、算法、文字等,所以寺里也藏有许多经、史、子、集书籍。道宣本人就以博学著称,藏书万卷,著述八十余部,二千多卷。道宣圆寂后,他的弟子遵照其遗嘱将其毕生著述和藏书一并献给了长安西明寺。

寺院的图书馆和藏书楼,为当时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佛教寺院不仅向学生和其他读书者开放,还欢迎知名文人来此藏书和读书,有的高僧还把自己的藏书赠送给著名学者。西晋文学家、史学家王沉,就因在信休寺抄写佛经而影响了编修国史;北魏的著名学者郦道元著《水经注》就引用了20多种佛教典籍;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大荐福寺读书讲学,并把诗作刻于寺壁。大诗人刘禹锡写有“山野有饥鹰,令渠饱飞走。安得同白社,共言龟毒否”,形容在这里读书的愉快和舒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