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江山多娇?

沈天佑沈天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好,很现实。 我们中国人历来都有“独爱其土”、“恋乡情结”,这种情感在文人画里最容易见到;文人士大夫们以“归田”为高古,以“隐逸”为清奇,他们向往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是一种比江山还要大的土地情怀。 于是乎,我们在看中国文人画时,看到最多的不是山不是水不是什么飞禽走兽,而是田地屋舍——那是文人画的“中心主题”。

比如王维那被称为文人画始祖的画作《辋川图》,他可不是像今天这样随随便便画个山水就是文人画了,这上面可处处见着“土气”——满纸都写着“归田计”“隐逸志”!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这是王维眼中的辋川春色。但是他在《辋川图》中给我们的却是这样的画面: 是不是感觉和诗人说的完全不一样?诗人说的是春雨霏霏草木润,画家画的是泥路湿滑行人稀。诗人是站在河岸上遥望春水,画家却是身处稻田中央看蓝天。诗人笔下是早春的生机,画家眼里全是初春的困乏。

再来看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工夫去描绘北宋东京汴梁的市貌?他可是在京城有过多年官宦生涯的人,按照他的身份,完全可以像王维那样在画上书写自己的诗意理想——“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但他没有,他却在画上留下了无数的繁琐细节——他是要告诉人们,这里确实是叫“清明上河”,而不是如诗一般美妙的世界。 这似乎又和今天的题目扯远了,但是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文人虽然有很多穷得不得了的时候,可是他们在精神上从来都是很富有的(当然也有贫贱不能移的时候),所以即使是一无所有,也能在自己的画作中“雄踞一方”——那是用尽办法也要在画上露出一点“土气”来。

汲子雪汲子雪优质答主

一、中国画江山多娇的意义

在中国书画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齐白石虾,徐悲鸿马,李可染牛,而李可染的山水画在中国画坛更是堪称一绝,他的许多山水画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艺术品。李可染作为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曾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等当代艺术大师,他研习中国画数十年,自创“李家山水”,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李可染先生的作品蕴含其一生艺术精华,彰显中国画之精髓,凝结东方文明之艺术精华。

《万山红遍 潇湘奇观》这幅作品画面壮阔、震撼,李可染先生在创作此幅作品时运用厚重浓丽的重墨重彩,在大红大绿之间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中国革命胜利的朝气蓬勃之景象表现出来,同时将中国传统审美的意境、构图,巧妙地融合西方绘画的构成样式,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现代山水画语式。他笔下的山水画,既有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的静谧与厚重,同时又有西方绘画的构与色。他的作品,既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点,同时也不缺乏与世界艺术产生共鸣的因素。

二、李可染的生平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 中国著名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关门弟子。 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少家贫,13岁从师画画,16岁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画,后拜齐白石为师。1943年任重庆国立艺专中国画教授。70年代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画研究院副 院长。 李可染以画山水和质朴凝练、意境深邃而著称,晚年亦擅长人物画。著有《谈艺随笔》《李可染画集》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