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有中国的银元吗?
当然有的,只不过不是官方货币而已。 早年的蒙元时期,主要通行的是“元宝钞”和“交钞”,没有通用的流通货币,据说在征伐云南的时候因为缺少铜钱所以还使用铁钱作为补充。不过随着元朝疆域的拓展,很多边境民族都向元朝进贡黄金和白银以作为交流货币。
在《马可·波罗游记》里就记载了在蒙古汗国境内有不少银矿的开采点。后来蒙元灭了许多中原汉地诸侯的府库,很多金银财宝都被掠夺回蒙古帝国,除了作为皇家、贵族用金箔装饰外,不少也用来铸造金币和银币。这些金属币主要在草原世界和中原地区之间流通,而纸币“元宝钞”则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在汉地使用。
到了明朝初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大力整顿货币制度,严禁私自铸钱和兑换银票。于是原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贱金属货币如铁钱、铅锡钱等重新被使用的,中原来之铜继续走下坡路,直至完全退出流通领域。
到明英宗时由于朝廷财政吃紧,便又允许民间私自铸钱,但质量很差,俗称“私版”“劣板”,影响极为恶劣。到了明世宗时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因辽东战事频繁,所需军费开支庞大,便从倭寇手里购买银锭用于军队支出,此后又以“番银”称呼这种来自海外的白银。
由于明朝中期以后赋税征收多以银两为主,且朝廷允许民间铸造银元,导致银价一直居高不下,到明末甚至达到一盎司(约31.10克)白银换一两黄金的程度。加上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等不断来中国走私白银,使得国内银根更紧。
到了清朝入关后,为了充实自己的财政收入,不仅沿用明代的旧制,而且还增加了盐税和关税两项税收,同时又鼓励百姓种植桑树和棉田从而扩大商品经济,使得银两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加之清代战乱较少,社会稳定,又出现了“康乾盛世”,为白银的生产和流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虽然清廷禁止民间私铸金钱,但依然无法阻止银两价格的下跌,直到鸦片战争后英国大量输出白银给我国,才使银两价格有所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