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形容中国书画?
我比较喜欢书卷气的人,所以我会说这个人的字有书卷气。 同样地道理,我也觉得一本书有没有书卷气是很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或许不是唯一的标准。 比如《文心雕龙》里提到王羲之的《兰亭序》:“若论其文体,则《庄子》、《战国策》之流是也;若论其书迹,则《乐毅论》、《黄庭经》是也。”(《兰亭集序》王右军)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言语》中评价东晋文人谢灵运的文章时说:“谢灵运诗,如颍水之波,初闻已令人清畅;庾子山诗,如邺下风流,唯有一人,动满天地。”(《与诸道人咏雪》孔道安) 以上两段引自古典文献中关于文学和书法的评价。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拿一种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种抽象的事物,而且这种比喻十分贴切。
所以我给“书卷气”三个字下的定义就是:像书本里写的那样充满知识和文艺气息。 那么什么样的书写才能具有这样的气质呢? 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识渊博,第二,文采飞扬,第三,人品高尚。
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不过我想这三点应该是最重要的。 首先说说“学识渊博”——这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如果读者自身没有积累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历史文化知识,就很难对“书卷气”做一个准确的理解。
其次说到“文采飞扬”——这就要求书写者文笔好。能够运用华丽的词句,并且能够安排妥当,使文章/诗句富有美感。 最后谈到“人品高尚”——这有点虚,但是又确实存在。
一个人只有心怀坦荡,品行高尚,他的书写才会让人感觉到从容不迫、气定神闲。而一个内心浮躁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拥有书卷气。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几方面。 至于如何培养“书卷气”——恐怕需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去积累。
书画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出现断代的国家,她的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不仅让世人为之骄傲,同时也值得炎黄子孙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中国书画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东方艺术的象征。
中国有两句成语:画虎类狗,画龙点睛。虎与龙是中国书画经常描绘的对象。虎虽然是实有之物,但是要画得像老虎,如果功力不到或不得法,就很有可能弄得像条狗,所以有“画虎类狗”这种说法。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而有威仪的神物,皇帝是真龙天子,他的脸就是龙颜。所以《水浒传》里的英雄宋江一听到朝廷要招安,就觉得是让哥儿们去“画着龙,却像狗一般的”。龙在空中翱翔,眼睛是点睛之笔,画家把这一点做好了,龙就活了,因此又有“画龙点睛”这种成语。这两句话说的是做一件事,要么不像,要就像,要像就得抓住要害的关节,把这点事情做好了,事情就做到了。
我们中国书画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就像画虎必须像虎、画龙必须像龙,一目了然,毫不隐晦,就像我们在参观故宫时看到龙的图案一样,造型极为突出。这种审美规范与中国哲学重视“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强调像,就要抓住最能显示物象本质特征的部分;强调尽意就要抓住最能表达作者心声的部分,这就是“传神”。中国书法讲究“神韵”,绘画讲究“传神”就是由此而来。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它的形象体现了人们的希望和理想。中国人追求的真善美在龙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结合,作为中国特殊的文化现象,龙的审美心理也体现在了书法和绘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