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有的钱币?

柏慧敏柏慧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国古代货币在商朝已出现,到战国时代各国所铸货币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币材铜锡合金制成,统一形状以龙纹为图案。汉朝沿袭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发行新币——三铢钱。王莽在位时,曾改变币型,但不久即恢复旧制。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06~157年),铸行“五铢”钱,成为后来唐代“开元通宝”的蓝本。 三国的魏、蜀汉、吴三国都仿汉代五铢制。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铸造“太和五铢”;蜀汉沿用汉五铢,并在背文加刻汉字“蜀”字以示区别;孙吴称帝后,铸“大汉五铢”,背文为“大汉”二字。 两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承袭汉五铢,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曾铸行“永昌”钱,并作为货币流通。十六国时期,各政权所行货币各异。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始铸“元嘉五铢”,为后世钱文的起例。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因当时民间盗铸猖獗,政府乃将历代铜钱重铸,改称“通宝”。这是中国历史上来第一次使用“通宝”之称。同时,还规定每枚重二铢四絫、钱文对读的“五铢钱”。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58年),废五铢钱,实行钱钞兼行的制度。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废除坊市制度和夜禁制度,客观上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需要,因此当时的“飞钱”“便换”等汇兑业务应运而生,而“交子”的出现则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由纸币问世。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割据,所行货币各不相同。北宋建国之初,仍沿用唐制,以纸币为主。宋神宗时期实施王安石变法,改行交子、会子,以钱钞兼行的制度。南宋偏安江南,财政收入减少,经济总量下降,为了与金朝交易,专门大量印制钞票“关子”。这种以纸钞为主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宋亡。元朝建国初期,由于疆域辽阔,财政主要靠搜刮江南财富,因而采取钞币并行制度。至元中后期,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纸币贬值,民怨沸腾,于是采取停铸钞币,扩大海舶税,增加赋役等政策,以弥补亏空。 明清两朝均禁用银钞,以铜钱为主。明朝初年,因人口稀少、生产落后,故规定一石稻米换一枚银锭,通行纸币“大明钞”。后因纸币严重贬值,明宪宗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废止“大明钞”,复用银锭。清代基本沿袭明代旧制,也以银锭为主要货币。但此时国内白银产量已有很大提高,加之进口鸦片,所以银价相对下降,直至清末才再次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

殳雪璐殳雪璐优质答主

距今3000年的商朝晚期,我国开始使用贝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地区之一。但金属铸币的出现,普遍认为是在距今2700年前后,以空首布、刀币、蚁鼻钱、圆形货币同时流通为标志,是为先秦货币。

中国钱币的源起

1、天然海贝,古称“吉光”。因其天生丽质,色彩斑斓,而成为人们心爱之物。最初是作为装饰品,而后成为珍贵的装饰品成为富有者的象征,进而充当“贵重物品”进入交易过程,充当特殊商品,充当特殊商品继而渐渐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承担起货币职能。

2、玉贝,也称为玉钱,是用玉或石制作成的仿贝,也有用铜制作的铜贝。其中玉、石贝充当实物货币,而铜贝则用于对天然海贝的“找零”。

3、布帛,即麻纺织品,也是早期实物货币之一,其单位是“端”和“匹”。1匹=4端 =24尺。布帛货币在实物货币阶段和金属货币阶段并行使用,其流通过程中以“匹”或“端”为单位进行计价、标价和支付,在支付时只需按单位进行“匹”或“端”的交付,而不需找零。所以布帛货币无须制作“小面值单位”。

4、金属铸币,“金属铸币”是“金属铸成的货币”的简称,由称量货币直接演变而来,在使用中“金属铸币”也承担起称量货币的功能(即超出其面值的金属价值作为称量货币使用的功能),所以“金属铸币”在使用中也存在找零问题,如5钱的铜币作为“铸币”使用时,其价值可能只有3钱,而作为“称量货币”使用时,却值5钱,甚至6钱。故“金属铸币”必须制作“小面值的单位”。

5、金属称量货币,主要是黄金和银锭。其使用的单位是“两”和“金衡盎司”、“英两盎司”。黄金和银锭在最初阶段只作为“称量货币”使用,之后白银逐渐固定充当“铸币”的计价、标价单位,即在使用银锭支付时,其价值随实际重量而增减,故银锭无需制作“找零单位”。而黄金除“称量货币”功能外,也承担“铸币”功能,所以,黄金既制作“称量货币”,也制作金铸币。

6、纸币,是建立在金属货币流通基础上的“金属货币符号”,其使用既不要“称量”,也不需要制作“找零单位”,其找零支付可以辅币代用。如50元纸币找零要40元时,可以支付4张10元的辅币纸币即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