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中国有多少?
就现在已知的数量来说,元代青花的全球收藏量大概不超过 500 件(套)(不含碎瓷片)。其中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大约 140-160 件、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约 70-80 件、美国国会图书馆 234 件、德国德累斯顿绿水晶宫博物馆 79 件、北京故宫约 70 件、台湾博物院约 30 件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元代青花散落于世界各地私人机构或私人家族手中。因为元青花存世量极其稀少,所以即使只是一块残片,也极为珍贵。 比如去年嘉德拍卖的这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残片,虽然只是罐身上一块高约 5cm 的残片,但仍然以 518 万人民币的高价拍得。
可以想象整件作品完好的情况下会值多少钱。 目前在国内公开的文献中,已知最全面的元青花藏品数据当属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该馆馆藏元明瓷器多达 500 多件(套),其中元代青花占了近一半的数量,是难得的元青花实物资料宝库。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发展。它结束了五代十国、宋、辽、金分裂割据的历史,重新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统一,并使中国版图得以空前辽阔和巩固。在中央政府对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理问题上以及全国行政区划等问题上都为后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成功模式。元朝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状态,使社会安定下来,各民族的关系得到了空前发展。
政治上,元朝实行民族分治政策,元朝将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同时,元朝实行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贵族共同统治被征服民族的政策,其主要形式是种族分治和民族歧视。为了维护统治,元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行省制和群官负责制度。
经济上,元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高度发展,而且国内外的交通发展到空前的程度。首都大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会;沿海诸海口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农业上,北方黄河流域的农业逐渐恢复。棉花在南方开始普及。棉纺织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水利的开发有所增加。江南的农业经济水平明显超过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上,无论是矿冶、纺织、制盐、造纸,还是制瓷、建筑,都超过宋代。江西景德镇已有官窑和民窑两部分,其青花瓷器等质量上乘,并大量输往国外,成为中外闻名的瓷都。在造船和航海方面也达到很高水平。商业上,国内商运以大都为中心,其商路向四方辐射,遍及全国。运河、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作为商船水道得到充分的利用。元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主,沿海南下,可以到达波斯湾和东非。元代的中外贸易盛况空前,大批的珠宝、香料等输入中国,内地大量丝织品和瓷器输出海外。
文化上,元代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融合的时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农业、天文、数学和医学方面,有着重要发展和创造。元代编撰的《四部至元集庆江阴东山外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农学专家王祯所著的《农书》也于1296年问世。元贞至大德年间雕版印刷的《京本注释音文柳先生文集》和至正年间周伯琦校对的《柳宗元集》都很有名。
教育上,元代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建学校,行科举,对继承文化有很大作用。
另外,蒙古族的尚武精神、勤劳朴实与汉文化的儒雅、细腻等相融合,使元代的社会风尚、文化体育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就陶瓷艺术发展而言,元代也是一个重要时期。自8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长达500年左右的民族大迁徙、大斗争、大融合时期。在陶瓷方面,虽然也有过定窑的划花、剔花,磁州窑的彩绘装饰,吉州窑的木叶纹、玳瑁纹以及用剪纸漏花制作的黑釉茶盏等等,使我国的瓷器更增添了几分民间的乡土气息和美感,但宋代官窑的刻花、划花、印花和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那种典雅、清丽、宁静、幽深的艺术风格的消失,仍然是一大损失。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唐代的陶瓷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宋代的陶瓷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元代又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倘若不经过五代十国和两宋,那么在唐代高峰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元代的另一个高峰,会是什么样子呢?
元代,我国各地的制瓷业依然很繁荣,南方有景德镇窑、吉州窑、龙泉窑、建窑和越窑等,北方有耀州窑、磁州窑、邢窑和定窑等,它们各呈异彩,继续推动着中国和世界制瓷业的发展。在各种产品中,最著名的是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尤其是青花不仅受到人们喜爱,更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景德镇青花瓷成功烧制的又一重大意义便是为明代各种彩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我国彩瓷生产的广阔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