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除了宜兴哪还有?

饶若其饶若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做过一个统计,全中国(包括港澳台)一共有1203个地名带有“阳羡”或者“宜兴”两个字,这还不算地名里带有“宜”“兴”二字的其他县、市、区。 所以题主的问题其实可以描述为“全国除江苏宜兴外,哪里还有「阳羡」或「宜兴」的别名/古称?”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很多。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各地交流有限,很多地方古代是没有什么人的,所以会有“无人区”的说法,比如《水浒传》就说过“此处是京兆府近郊,无人去处。” 古人写文章使用地名的时侯也喜欢用简称,这就导致了地名简化和称呼简化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京兆”写作“京”,比如“广陵”、“邗沟”、“丹阳”这些古地名,在唐代以后的文献中经常以“广陵”、“扬”或者“丹”代替。

由于这种历史传统,所以很多地名在古代是简化的,现代又复归繁体,导致很多古地名、别称与现代的地名完全不同了,查找起来非常困难。如果题主不说明要查找什么文献,那么找到这些古地名真是大海捞针。 如果只是找“阳羡”这个名称,那可真是找了半天。因为这名字太普通了! 我翻遍了历代正史,竟然只找到了两条关于“阳羡”的记载,而且都在《后汉书》中,内容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封皇子为淮阳王和东海王,这两处地名都被记载为“阳羡”。 这是我在百度地图上标注的两处地方,分别是徐州沛县和淮安盱眙。

但是经过我的仔细查阅,这两个“阳羡”其实是两码事。刘秀分封的“阳羡”,应该是今天的盱眙,而东汉徐州的阳羡应该属于海州,也就是今天连云港的范围。之所以说属于海州是因为汉代的“淮阳”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淮河源头,位于现在的河南境内,而且从汉代开始这里就属于海州的行政区域了。

我又翻了无数前代的地理志和其他文史资料,终于在一个不知名作者的《东夷源流考》里找到了关于海州“阳羡”的内容: “淮阴县北有淮浦城,汉旧县也。晋太康四年,于淮阴之淮浦立国,号曰海陵,即今布政司治所。按《方舆纪要》载:‘海陵县南二十里有淮阴县,北二十五里有正阳关,皆明淮口。’又云:‘县城西南有故城,土人呼为黄泥冈。’按《水经注》:‘淮水经海阳县西,左会泗水。’然则此阳羡故城,盖泗水入淮之处矣。” 这个内容里提到了两个“阳羡”,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一个是东汉末年的。作者认为现在的涟水、淮阴一带在汉代曾经有两处地名叫做“阳羡”。

到了宋代以后,虽然出现了大量以“阳羡”命名的地名,但是文献中仍然经常提到古代的“淮海县”(秦代设置)和“海陵县”(汉武帝时期设置)。 这两个“阳羡”的地理位置也是完全不同的,一座在今天的淮安市盱眙县,一座在今天的泰州市靖江县。更妙的是,这两个地方的“阳羡”都是指同一座山——万顷良田中的“万顷湖”(也叫“洪泽湖”)。

弓怡瑶弓怡瑶优质答主

福建建窑黑釉盏烧制始于晚唐五代,宋代进入繁盛期。建盏的烧制技术非常高超,釉水浑厚,有兔毫、油滴、曜变、鹧鸪斑以及杂色等种类。

建盏中的曜变建盏极其珍贵,全世界现存仅三件,都藏于日本,其中两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另一件被定为“重要文化财产”。历史上建窑的烧制持续到宋元交替时期便停烧了。在二十世纪末建窑建盏工艺得到恢复,烧制技艺也十分接近宋代的水平。

福建也有生产紫砂陶器,称为建阳陶,产于福建省南平建阳区一带,故名建阳陶。建阳陶始于宋,盛于元,明末逐渐衰落。建阳陶中的代表性品种为陶枕,呈鹅蛋形状,一端有圆孔,通体施栗色陶衣,胎骨厚重,质坚而有细孔,叩之有金属鸣声。枕面及两侧多有印花或刻画的纹饰。

建阳陶枕制作工艺独到之处是施陶衣的胎体多次入窑,多次施釉,烧制出的陶枕具有夏清凉、冬温暖的舒适效果,又因坚实无孔不入,可长期使用。

建阳陶枕的纹饰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和历史戏曲中的人物,因此,建阳陶枕也是研究宋代到元代社会风俗、审美趣味及陶瓷技艺的重要资料。

云南建水紫陶创制于清代雍正年间,因建水古称建水,故称建水紫陶,它主要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紫、白、绿)为原料,不用陶釉,以刻填工艺见长。

建水紫陶以其制陶原料特殊,“阴刻阳填”装饰工艺独到,质地细腻,叩声如磬的艺术效果和“绿如艾,红如枫,黄如玉,理如墨,声如磬”的制作特点著称。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主要分采土、练泥、制坯、装饰、雕刻、填泥、修整、风干、焙烧、打磨等十余道工序。建水紫陶主要器型有花盆、笔筒、烟斗、烟袋、水烟筒、茶壶、茶盏、茶洗、香炉、笔洗、笔架、水盂、墨盒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摆件。2006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