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民币是错?
1962年四版人民币10元券(古币水印)“背绿”,由于防伪技术能力有限,被大量伪造,该版本10元券在流通了短短几个月就被收回,并宣布作废; 1953年二版人民币5000元券(苏联纸式)“苏三币”,由于印刷工艺问题,纸币正面行名、号码中“人”字和阿拉伯数字“5”有漏印情况,被称为“苏三漏印币”。
1949年到1953年间,我国印制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发的塑料印制技术,但是防伪能力不高,导致第二套人民币出现了很多假币。比如1955年的1分硬币就是当时国内仿造的,质量很差。 除了以上两枚外,还有1960年版1角券(凸版水印)“枣红”,1972年版的5角券(荧光钞)“黑牡丹”等,这些因为防伪能力不足而被制成了假币。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银行推出4款特种邮票,采用安全线、微缩文字、磁性油墨等特殊工艺,才使钞票的防伪性能大大提升。
错版人民币是指印制时产生的错误。例如第四套人民币100元正面上方一行数字,应该横着印,但横着印会出现折痕和断裂现象,所以,改为竖着印,这叫做防折断水印设计;而把“100”三个数字横向印在钞票上,就是错版100元。
错版币和变体币的区别,变体币属于漏版,是官方正式印制的。错版币属于试印样或打样过程中的样板、或者是正式生产过程中的漏印、错印而形成的。它们的形成原因不同,性质也不同。变体币可以正常流通,而错版币不能正常流通。
不过,目前被收藏市场认可的“错版币”,一般指印有编号的测试连号,以及漏印、错印的人民币,其中不少印制质量粗糙,有些甚至是根本无法流通的样票性质的人民币。虽然不能正常流通,但有独特的收藏价值和潜力。
通常,“错版币”的产生,多半是由于制版或是印刷的过程中某些环节不当造成;比如油墨重叠、纸张翻转、错位,或是出现漏印等等。但也不是绝对的,其中有些“错币”产生的原因很难确定。而且有些“错币”由于数量极少,而且印制质量也基本没有瑕疵,有银行专业人士推测不排除是出于某些目的有意识而为之,因此这类“错币”的身价自然就比较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