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中国画士气说?
樊雨最佳答案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书坛领袖舒同提出来的。 为什么提出这个命题呢?这是因为在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敌入侵。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人们需要一个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归属问题。于是,绘画作为一门艺术,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许多艺术家开始深入生活,进行创作。 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主要是思想上的冲击),国人的文化自信受到了挑战。而绘画作为我们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于是,众多画家开始反思我们的传统;同时,因为时代的需要,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美术的兴起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那么什么是当代国画应有的面貌呢? 这就要谈到蒋兆和先生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的问题了。 对于这个问题,李苦禅先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什么是当代国画的面貌呢?我想应该是“与生活发生关系”——即我们的作品要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的体现最直接的元素就是“笔墨”。于是,所谓的“笔墨等于零”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不用心生活,而是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那么再伟大的诗人、再优秀的书法家也是没有用的!”
在当下的中国,我们应该提倡一种“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的理念。只有和我们这个时代紧密结合,能够充分表现出作者情感和精神状态的 “笔墨” 才是有价值的。那些一味追求古拙、怪异的所谓“笔法”和那些不能反映创作者精神情怀的“笔墨”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最后总结一句: 中国画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的精神状态,而不是那一把“笔墨”。
元代赵孟頫倡导“作画贵有古意”,“不求形似”,倡导文人画“士气”,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明中叶至清初,文学上由前期的复古思潮转化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文人画也在此基础上突飞猛进,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理论主张,如“尊我”、“一尘不入”、“一尘不染”、“性情”、“灵性”、“清脱”、“士气”、“真气”、“兴会”、“幽淡”、“逸朗”等。
张大千 《仕女图》
他们强调的是超脱于现实的思想情感和内在情趣,寄托林泉之志,抒泄“一尘不染”的心胸。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文人画派有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写意花鸟,“白阳青藤”,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绘画和“华亭派”绘画,“四王吴恽”,以及清初四僧等。
中国文人画的基本特点:第一,以书画为工具来表现士大夫阶级对于精神生活的普遍要求。第二,文人画的风格“雅俗兼备”,“画可雅观,亦可俗视”。第三,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抒发个人感情的特点,因而成为作者个人精神生活的反映。
陈洪绶 《升庵簪花图》
文人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人品、重学问、重才情、重思想。四者是相容贯穿的。有了高度的文化修养,才情,再加上对书法、文学、历史的学养,才能够理解前人的作品。
黄慎《倚石图》
(二)文人画重笔墨和重书法。笔墨是融书法的原理与趣味于绘画之中,注重“笔”和“笔法”的表现。重书法要求诗、书、画以至印的综合体现。
张善孖《三猿图》 《张善孖作品》
(三)文人画重诗、画一律。注重诗、书、画三者的相互结合,诗,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绘画内容,突出画家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
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
由于中国文人画是以笔墨为工具,重情趣、人品、画品等,文人画形成崇尚“元四家”,由元代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艺术风格到明清形成主潮,清初石涛曾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但他的变革思想未能得到普遍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