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是什么?
“玉”字在战国秦汉简帛中的出现频率相当高,常用语词如“琼玉”“璞玉”等指的即是美玉或玉屑;而“玉”字作为名词指代玉器则较为罕见,仅见于西汉武帝时期的著作中 (《史记》和《汉书》)。可见“玉”字作为一个概念指代玉器是在汉朝之时。
不过,“玉”字作为一个概念指代一种材质则是更早的事情,在先秦文献中经常出现“玉石”一词,《诗经·卫风》中有“贻我佩兮,洵绮美兮”,就是指赠送给我美丽的玉佩吧!《韩非子》有“今有一人,入人园圃,伐其树,尽而取其木,曰‘此我故园’,听之不辨,使彼老盲,必曰‘此园圃树也’”,这里的“玉”即是指美玉或者可以雕琢成玉器的材料。 “玉”的概念从最初的“美玉”延伸到“宝玉”——可雕琢成玉器的材料,这大概是因为“玉”字的字形与“王”字相近所导致的衍生含义。
总之,从“玉”至“王”字的转化是合理的且早有先例,而由“白玉”到“王”的解释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广义的古代玉器,应包含狭义的玉器与玉石器。这里所说"狭义的玉器"的"玉",指的是一种矿物料;而玉石器的"玉",只是一种质的约定俗称的称号而已。
有人将玉器断代的年代定在清末。因为晚清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太深,玉石艺术已呈现出近代化、现代化的特点。也有人将玉器的断代,定在辛亥革命以后。因为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古代的玉器工艺,基本上处于自发、缓慢发展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状态。辛亥革命以后,西艺东渐,不仅工艺美术品趋于近代化,且出现向西方学习的势头。玉器工艺也不好例外,因此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具有西方风格的玉器与玉件的造型、纹饰,已与历代传统风格大相径异。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出发,以观赏、把玩、收藏、研究为目的的古代玉工艺美术品。断代定在清末,也未尝不可。但出于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工艺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和历史脉络的目的,古代玉器的断代应以辛亥革命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