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介绍翡翠中国文化?
本人不是学专业的,只是比较喜欢翡翠。 就简单地从“翠”字说起吧! 这个字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是: “翠”,“青碧色的玉。”“翠”,“草绿”。 我查了古文字资料,“翠”金文写作“ ”,小篆作“”。 专家说“其形如碧玉。” 但是我认为“其形如翠竹。”因为竹子里面有一节一节的纹理,所以我把“ ”中间一竖一竖的笔画解释为竹节。这样“翠”的字形就像一根翠绿的竹子了。
那么“翠”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应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形容玉的颜色像翠竹那样青翠欲滴;另一层意思是形容玉的质地如同翠竹那细细的竹节,比喻它的瘦劲挺拔。 由此引申出一个成语“翠竹黑斑”,这个“斑”的意思是“斑点、麻点”,这里的“斑”指的是炭质浸蚀缝隙留下的痕迹。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翡翠,意思是指翡翠表面有类似竹节样的绿色线条(其实真正的线应该是透明的),或者是有像斑点的绿色(通常叫做“色根”)。这是衡量翡翠品质的一个指标——“浓阳俏淡”之一,“浓”指颜色要浓郁鲜艳。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玉石的文化。 中国玉石历史悠久,根据古籍记载,最早的和氏璧就是和田玉,当时新疆玉石已经入关并被使用。战国时代的《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就有记载: “天子聘诸侯,赍以圭瓒。”这里的“圭瓒”指的就是玉雕礼器“圭璋”,而“瓒”是一种古代灌酒用的勺子。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周天子派人到鲁国祝贺,赠送给鲁哀公一块玉器。 汉代的时候,皇帝赏赐手下臣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玉。
史载李陵降匈奴后,汉武帝派人送给他一块玉,以示慰劳之意。 晋代之后玉渐渐退出皇室、官府礼品,开始进入民间收藏领域。但是帝王将相还是习惯把玉用于礼仪或象征地位。比如明代皇帝授予勋爵贵族的诰命里面就要夹带着一块玉。 清代时期,帝王们除了把玉作为饰品佩戴外,还把玉拿来做货币使用——也就是“压胜钱”。这种钱币形状的玉片上面刻着各种吉祥图案,比如龙凤、祥云、如意等等,寓意吉祥如意,万事亨通。